导读
2021年11月8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22个记者节。记者是时代的忠实记录者,站在历史的浪尖上,真实地记录历史,维护真理,匡扶正义,是记者的职责。

玉山县融媒体中心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多次获得全市集体记者一等奖、全市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有一批稿件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级媒体刊播。2020年,在省委宣传部对全省县级融媒体建设考核验收中,玉山县融媒体中心获全省第五名、全市第一名。


2017年6月25日,一场洪水使下镇镇白桥村陷入一片汪洋,270名村民被围困。接到信息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陈磊迅速赶往现场采访,当时村民房子的一楼都已经被洪水淹没了,那些老人、小孩都躲在二楼,情形特别危急。经过两个小时的抢救,那些村民们都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采访结束后,陈磊马上把画面素材传送给上级电视台,第二天,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新闻直播间》等栏目滚动播出了四次。“作为电视记者,能在最高的电视平台上播出自己采拍的新闻,特别有成就感。”陈磊感叹道,“我觉得做记者特别有意义,通过我们手中的摄像机,能把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的关心、关爱,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这是一件特别自豪的事情。

2020年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这场战役中,县融媒体中心记者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进行报道。他们穿梭在疫情一线,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带着职责、真情,真实记录着一线医护人员、患者、社区干部、基层志愿者的感人故事。

在去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宣传工作中,县融媒体中心有7条稿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其中4条上了《新闻联播》。

2019年6月6日,玉山遭遇特大暴雨,城区部分地区积水严重,6月7日是高考第一天,在玉山一中,老师们用课桌临时拼成一座浮桥,帮助考生们顺利进入考场。融媒体中心记者吴德强的图片新闻《高考爱心桥》被新华网等主流媒体转发,阅读量突破了两千多万。
吴德强是融媒体中心一位年轻的外宣记者,也是一位高产记者,他的大稿要稿屡屡在省市媒体显著位置发表。2015年,他的一篇图片报道《“笑脸”迎客》在众多媒体上刊发,使怀玉山的环山公路——“天路”闻名遐迩。现在,“天路”已经成为当地新的旅游宣传名片之一。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七十周年。融媒体中心记者王耀忠深入全县各地,采访了八十位抗美援朝老志愿军战士,并出版了一本书——《跨过鸭绿江的玉山男儿》,为最可爱的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在新书首发式现场,一位志愿军老兵老泪纵横,他说没想到在有生之年,自己的战斗事迹还能被记载在书上留给下一代。

记者张和清,从事新闻工作37年,自2000年以来,他一直做时政新闻的记者,是单位里最忙碌的记者之一。20多年来,他风雨无阻,采写了大量有分量的消息和通讯。白天采访,晚上回单位听录音,写稿件,经常是十一二点才能回家,“家里的事情我都管不了,感触最深的是,再苦再累都与家人的支持分不开。”谈起家人,张和清总是有点负疚感。
记者夏有良,1984年就开始新闻写作。在县广播电视台从事新闻工作21年来,上稿数量年年名列全台第一,采写各类新闻7000多篇,在市以上电台、电视台用稿5000多篇,获省级以上奖励的作品达60多篇。他先后获得县级以上表彰50多次,多次荣获省、市广电系统“创三好”先进个人、全市优秀记者等荣誉,曾被推荐为全国广电系统先进工作者候选人。“因为当初的喜欢,所以一直在坚持,因为坚持,我把这份职业当做我终生努力奋斗的方向。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和视频报道,把真实和感受带给大众。我希望带领和培养年轻的记者,在这份光荣的职业道路上越走越远。”夏有良感慨道。
玉山县融媒体中心负责人陈元武告诉记者,县融媒体中心将继续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指示精神,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基层,扎根一线,采写更多好作品,讲好玉山故事,传播好玉山声音,为“打造创新开放东大门、建设现代化美好玉山”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