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化木又称木化石,是上亿年前的树木因种种原因被埋入地下,在地层中,树干周围的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硅、硫化铁、碳酸钙等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进入到树木内部,替换了原来的木质成分,保留了树木的形态,经过石化作用形成的植物化石,因其中所含的二氧化硅成分多,所以常常称为硅化木,也称树化玉。
硅化木主要生成于中生代时期,以侏罗纪、白垩纪中期最多。它保留了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颜色有土黄、淡黄、黄褐、红褐、灰白、灰黑等,抛光面可具玻璃光泽,不透明或微透明,部分木化石的质地呈现玉石质感。
这根硅化木是我县下镇镇玉马村发现的,主干长28米,直径0.9—1.1米,重约60吨,超过意大利博物馆收藏的14米长的硅化木。
树木保存为化石的条件是极为苛刻的,树干要想成为硅化木,先决条件是其树干必须得到迅速掩埋,以及特殊的环境,与空气隔绝,而这种迅速掩埋的情况毕竟是极少见的,因此,树木成为化石的几率非常小,所以尤为珍贵。
硅化木是化石的一种,保留了古代树木的某些特征,为我们研究古植物、古生物史及地质和气候变化提供了线索。同时它又是一种重要的化石观赏石品种,因其质地细腻、坚硬,色泽丰富又有清晰的纹路,历经沧桑、古拙典雅、刚直有力,成为制作山石盆景、装饰工艺品和首饰的绝佳材料。









这根乌木长12.5米,直径50多厘米。乌木又叫阴沉木,有“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称,兼备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它的形成条件非常苛刻,是自然界发生地震、洪水、泥石流,将地上的植物生物等埋入古河床等低洼处,使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在缺氧、高压状态下,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经长达成千甚至上万年碳化过程进而形成的,所以,又称为“碳化木”。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枯木残根在水底泥沙中浸泡和磨压,改变了原来的物理性能,木质内在的脂肪、糖类等都在水中溶解得干干净净,清除了蛀虫、细菌的生存空间。有的被水底的泥沙腐蚀得丝丝缕缕,强化了材质的肌理美感;有的则变得刚劲挺拔,显示出峥嵘之姿,形成了古朴凝重、铜打铁铸般的效果。世人将阴沉木视为避邪、纳福、镇宅的宝物,有“纵有黄金满箱,不如乌木一方”之说。阴沉木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瑰宝,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
在我国,阴沉木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南等地,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植被物种较为丰富,分布着大量易于形成阴沉木的树种,阔叶树中以壳斗科、樟科和木兰科阴沉木树种较为常见,针叶树以柏科、杉科阴沉木树种较为常见。其次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地形、水源等容易形成一系列地质灾害,为阴沉木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乌木因其浑身乌黑,四川那边一般就形象地称之为“乌木”,后来就流传开变成了对“阴沉木”的俗称。
来源:玉山文化旅游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玉山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