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不忘来时路 奋进新征程 【365・我们的秉赋】探访玉山博士文化:从科举遗脉到当代人才矩阵的千年传承

【365・我们的秉赋】探访玉山博士文化:从科举遗脉到当代人才矩阵的千年传承

品鉴地方文化,展现共富风华。近日,由皖浙赣三省六县(开化、常山、婺源、德兴、玉山、休宁)新闻宣传部门联合开展的“365互推互采”第三轮融媒交叉采访活动正式启动。

本次活动聚焦“地方特色文化与舌尖美食”主题,采访团成员深入街巷、村落、田间地头,以镜头捕捉诱人风味,用图文描绘山水诗韵,深度挖掘三省边界“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宝藏风物,生动展现“365共富协作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诱人的烟火气。从即日起,三省六县传媒集团(融媒体中心)共同开设【365·我们的秉赋】专栏,推出一系列高品质融媒产品,带您“云”游三省边界,“一键”品味乡愁,解锁“镜头里的浪漫”与“舌尖上的惊喜”,以文化之力助推协作区共富故事广泛传播。

在江西东北部的怀玉山脉南麓,静卧着一座文风鼎盛的小城——玉山县。这片被誉为“中国博士县”的沃土,自古便是人才辈出的摇篮,从科举时代的状元郎,到当代“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千年文脉在此生生不息。据了解,玉山已孕育出1000余名博士、9000余名硕士,其崇文重教之风可见一斑。近日,记者走进玉山县,探访博士馆、考棚、官溪胡氏宗祠与玉山一中,试图揭开这片土地何以“崇文尚学”基因的密码。

博士馆里的精神丰碑

1000多个名字背后的家国情怀

走进位于玉山县城的博士馆序厅,16个乡镇(街道)的博士分布地图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中央大屏播放着“两弹一星”元勋胡仁宇接受《国家记忆》栏目采访的影像。这位89岁老人“我为国家尽到了责任”的质朴话语,令无数参观者动容。

在“院士厅”“群贤辈出”展厅,展厅中央的全息影像重现了原子弹爆炸、“东方红一号”发射的历史瞬间。讲解员介绍:“胡其正是中国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作为‘东方红一号’总体设计三人小组之一、研制团队的核心技术骨干专家,离家69年后,在90岁高龄才重返故乡。” 

自动化博士吴峻捐赠的磁悬浮列车模型静静陈列于展柜,旁边的《玉山博士名录》长轴上,1000多个名字串联起人才谱系。“这些博士中,有50余位来自仙岩镇官溪社区,胡其正家族一家培养出16位大学生,是家风传承的典范。”博士馆负责人介绍。

考棚里的科举见证物

千年文脉的物质传承

走过湖塘沿,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童生试县试考场——玉山考棚映入眼帘。青瓦白墙间,沿75米甬道整齐排列,鹅卵石地面上,仍留存着当年童生们“赴考”的痕迹。

“玉山考棚建成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历经战火,几经修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讲解员指着门厅檐柱上的鳌鱼雕刻说道,“‘独占鳌头’的寓意,与胡氏宗祠‘飨保万龄’的匾额,共同构成了玉山人‘读书报国’的精神图腾。”数据显示,自宋至清,玉山共涌现1名状元、100多名进士。

如今,玉山一中的学生会前往考棚开展研学活动,借此体会“十年寒窗”的深刻内涵。

官溪宗祠里的家风密码

400年祖训育出博士村

驱车40分钟抵达仙岩镇官溪社区,胡氏宗祠的三重檐门楼气势恢宏。69岁的网红宣讲员梅启贵笑脸盈盈带着我们参观,他指着中堂“清华一脉”的匾额介绍:“我们胡氏先祖从婺源清华镇迁居于此,400年来,‘耕读传家’的家训代代相传。”

宗祠戏台的藻井木雕上,“八仙庆寿”图案与“报功”“泽德”廊房相映成趣。梅老娓娓道来:“康熙年间定下的16条家训,如今每家每户都贴着白话文版本。每年正月的博士座谈会,像杨献文这样的博士们都会回来‘晒成绩单’。”在宗祠旁的博士墙上,镌刻着官溪走出的50多位博士姓名。胡仁宇的父亲与两位兄长均为教育家,大哥胡守仁更是我国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人。“助学协会每年奖励考上大学的孩子,毛章清博士还发起了‘博士回乡献策’活动。”梅老指着墙上的规划图举例,“杨献文引进的制药企业,每年为家乡带来2000多万的收益,这就是‘人才反哺’的最好证明。”

玉山一中今日答卷

DNA习惯长成博士摇篮年轮

暮色浸染的玉山一中校园里,石舫静泊于如熔金般的夕阳之下,将赭红的廊柱与黛青的瓦檐都镀上一层流动的碎金,整座石舫便似一部缓缓翻开的典籍,把校园八十载培育栋梁的故事,都凝聚成檐角的智慧之光。

“作为土生土长的玉山人,我真切感受到重视教育的理念早已刻进这片土地的肌理。” 玉山一中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王亮站在石舫旁,“你看这舫身每道木纹里,都浸着祖辈‘耕读传家’的训诫。” 从民国时期乡绅捐田办校,到如今企业设立博士培养专项基金,玉山人把“教育是根”的信念,演变成了春种秋收般自然的日常。

在校园内撞见刚卸下高考行囊的林威严,镜头前抿嘴笑时,耳尖还带着点紧张的红。聊起南大的哥哥、浙大的表姐,谈及玉山独具特色的博士文化时,“刻进骨子里的习惯”“张弛有度”从这个瘦高个男生嘴里蹦出,眼里还闪着光。玉山教给这些未来学者的,从来不是紧绷的弓弦,而是在解题步骤与晨读诗行之间,找到让思维舒展的呼吸节奏。

从考棚的科举遗风到博士馆的现代荣光,从胡氏宗祠的祖训族规到玉山一中的琅琅书声,玉山的博士文化已形成“历史遗存—家风传承—现代教育—人才反哺”的完整生态链。正如博士馆序厅结语所言:当科举时代的号舍与磁悬浮模型在同一时空对话,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正在书写新的传奇。(记者 德兴市融媒体中心 王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博士县—玉山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yszc.com.cn/13337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970372399

邮箱: admin@yszc.com.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