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山县保育院,有这样一群人:她们大多是女教师,不是专业足球教练,却以“一园一品”建设为抓手,让足球成为孩子们最爱的“成长伙伴”;她们曾对着足球教案犯愁,却用六年深耕,蹚出一条“以球健体、以球启智、以球润德、以球育美”的特色之路。
自2019年园所获评全国首批足球特色幼儿园起,这支团队就执着地将足球化作滋养童心的雨露,2022年精心编写《足球园本课程》上下册,2025年又汇编《当科学遇上足球》项目化课程,让“快乐足球,全面发展”的理念在孩子们的笑声里落地生根,让“一园一品”的招牌在实践中变得愈发鲜亮。

从“零起点”到“系统化”的专业蜕变
“咱们这群‘娘子军’,能让三到六岁的娃爱上足球?”2019年接到创建足球特色园的任务时,第一次教研会上,吴萍副园长抱着足球苦笑。当年园里下定决心打造足球特色,特意聘请原上海申花队专业教练吴德源驻园指导,这成了破解困境的突破口。为了让女教师们从“足球小白”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课程设计者,一套量身定制的分层培训体系顺势而生:从最基础的“如何安全持球、踢球”“幼儿足球游戏设计技巧”,到“五人制足球规则解读”“幼儿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甚至专门组织教师开展体验式“友谊赛”——大家在奔跑、传球、射门的实践中,慢慢摸清了足球教学的门道,也渐渐找回了“原来我们也能踢好球”的信心。
光有培训还不够,团队还建立了常态化研讨机制。每周三下午,无论是小组围坐还是全园集中,老师们总会把足球游戏里的“头疼事”摆出来聊:“小班孩子总爱抱着球跑,怎么引导他们传球?”“射门时怕球砸到孩子,要不要降低难度?”你一言我一语间,办法慢慢清晰——把“传球”变成“足球宝宝找朋友”的游戏,用软质材料做小球门打消恐惧。这种“发现问题-集体研讨-实践改进”的循环,让足球活动既保住了趣味性,又守住了安全底线,孩子们追着球跑的笑声越来越响。

从“玩球”到“育人”的内涵拓展
随着实践深入,课程体系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经过两年打磨,2022年,教研团队编写的《足球园本课程》完成内部出版,小、中、大班的活动设计里,藏着无数次研讨的智慧:小班从“用力踢”到“帮足球宝宝回家”,终于找到让孩子眼睛发亮的说法;中班“脚内侧推球”配上“小企鹅慢慢走”的儿歌;大班“2V2 对抗”提前教孩子们说“我来帮你”。同时,教研团队完成课题研究的突破——2022年9月,《幼儿园开展足球游戏活动的策略研究》市级课题顺利结项,从“如何设计游戏”到“怎样培养规则意识”,每个结论都来自课堂里的真实观察。
2025年6月,凝聚着全园教师智慧的《当科学遇上足球》项目化课程正式汇编完成。这本案例集里,藏着无数个“从玩球到探究”的瞬间:孩子们戴着放大镜数出足球表面有12个黑五边形和20个白六边形,在对比中理解“这样的结构最稳固”;用不同气量的足球做弹跳实验,歪歪扭扭地记下“气太足会跳很高但容易炸”;在操场的斜坡上滚动足球,发现“草地比水泥地跑得慢”的秘密。更妙的是跨领域的融合:语言区里,孩子们把足球游戏编成故事,“足球宝宝旅行记”里藏着对轨迹的观察;艺术区中,他们用废旧材料搭建“微型足球场”,在测量球门宽度时悄悄接触了数学;社会活动里,“谁来当守门员”的讨论,成了学习协商与担当的生动课堂。
课程编写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全员参与的“育人实践”。老师们带着《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反复打磨活动设计:科学活动“足球与摩擦力”要兼顾趣味性与探究性,艺术活动“设计队徽”得让孩子充分表达创意,社会活动“足球小裁判”要渗透规则意识。有位老师在反思中写道:“以前教孩子踢球,现在用足球教孩子观察、思考、合作——这才是‘以球育人’的真意。”

从“幼儿园独奏”到“家园社合唱”
作为省级示范园,“一园一品”建设团队深谙“特色建设不能关起门来搞”。她们创新“三位一体”家长资源库,像发掘宝藏一样唤醒园里藏龙卧虎的家长资源:当医生的家长走进课堂,用“摔倒了拍掉灰尘再爬起”的例子讲运动安全,孩子们听得直点头;开打印店的家长带着设备入园,把孩子们画的“彩虹泡泡队”队徽印在队旗上,还趁机教他们“红黄亮色在绿草地上最显眼”;那位退役球员爸爸的“足球小课堂”更是火爆,他指着足球说“黑色像夜晚,白色像星星,这样球员在草坪上看得更清楚”,连平时坐不住的孩子都瞪大眼睛听。
一年一度的足球节,成了“家园社”共舞的大舞台。第四届足球节前,孩子们围坐成“小议会”,举着自己画的方案争论:“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套圈射门!”“得有老师和爸爸的比赛!”。团队顺势发放家长问卷,把“增加亲子协作项目”“开放社区观赛”等建议融入策划里。体育公园的绿茵场上,小班宝宝与家长手牵手完成“哪吒闹海”“抢鸡蛋”“风火轮”等游戏,亲子协作间洋溢着温馨欢笑;中大班的小球员们穿着球衣,在5V5对抗赛里学着喊“传给我!”。
最暖的画面藏在特色环节里:教师队比赛时故意放慢速度,摔倒了就笑着对场边喊“看,这样爬起来不疼!”;爸爸们穿着孩子涂鸦的队服奔跑,有人把球踢偏了,场边立刻爆发出“爸爸加油”的童声。社区的爷爷奶奶搬着小板凳来观赛,有位大爷还充当起“临时裁判”,举着树枝喊“出界咯!”。“儿子教我传球时说‘要轻轻的,像给小猫挠痒’,突然发现他学会了耐心。”活动后家长的正向反馈,是“家园社”共育下最美的声音。
从家长进课堂到社区共办足球节,这支团队用行动证明:玉山县保育院的“一园一品”,从来不是幼儿园的“独角戏”,而是把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家庭、扎根在社区,让足球成为串联起幼儿园、家庭与社会的温暖纽带,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感受到成长的力量。

玉山县保育院足球教研团队的逐光之旅,是一场用热爱与执着点亮足球教育的征程。从最初面对足球的忐忑试探,到分层培训中夯实专业根基,在课题研讨中破解实践难题,在课程编写中构建育人体系,她们以足球为炬,照亮了从“玩球”到“育人”的进阶之路;以“家园社”为翼,让教育的光芒融入家庭与社区。如今,《足球园本课程》《当科学遇上足球》的智慧、足球节的欢笑、孩子们眼中的热爱,皆是她们追逐“光”的印记。这束光,不仅照亮了一所幼儿园的特色品牌,更成为穿透教育边界的火种,在“逐光者”的接力中,持续温暖着更多童年,也印证着:真正的教育跋涉,从来是以专业为径、以孩子为向,在平凡的坚守里,走出不凡的育人之路。(记者 邱荣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