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县紫湖镇,深藏于群山之间。这里山清水秀,文脉绵长,是南宋最年轻状元汪应辰的故乡,素有“状元故里,书香紫湖”的美誉。尽管紫湖中心小学距离县城四十多公里,是全县最偏远的山区小学之一,但一走进校园,浓郁的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我爱我校,我写校名”展示牌、粉笔字专栏、墨香四溢的书法长廊……如一缕春风、一股清泉,无声地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紫湖中心小学以书法教育为突破口,制定并实施《“翰墨‘书’香 习‘法’树人”书法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系统构建“四级联动·五维融合”育人模式,推动书法教育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以“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为育人目标,着力培育具有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的新一代。近年来,学校开展的“书法+”系列特色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也赢得了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紫湖小学坚持优质、个性、人本、持久四项原则,明确文化传承、技能提升、审美教育、习惯养成、品牌建设五大目标,并通过课程活动、师资建设、文化营造、协同联动、软硬实力、评价机制六大路径,全面推进书法教育。这一被称为“456”的发展蓝图,成为学校特色办学的重要指南。
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学校依然千方百计完善书法教育设施。原来的旧书法教室经过改造焕然一新,每位教师都配备了一块小黑板,坚持每周展示粉笔字作品。班级走廊设有书法角,每周轮流展示学生的硬笔书法作品;楼梯间悬挂师生软笔佳作,墨香弥漫校园。截至目前,学校已建成12处书法长廊与展示墙,更新专栏4期,真正实现了“班班有墨韵、处处皆展区”。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学校成立以汪贞贵老师为核心的书法讲师团,定期开展书法讲座和教学研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累计开展4次全镇教师培训、收集点评青年教师习作2000余份、举办5场专业讲座与研讨,一批书法教学骨干逐渐成长起来。教师团队中获得省级表彰1人次、市县级奖项2项,更有人荣获“艺德杯”市级一等奖。
课程是落实书法教育的核心。学校构建了“1+3+N”课程体系:每周一节书法必修课夯实基础;设立软笔、硬笔基础、提高、精英三级社团课程;创新开展“我爱我校,我写校名”“最美书法评比”“我为书法家代言”、书法节、书法考级等N项主题活动,形成丰富多彩的书法教育品牌矩阵。
为激发学生书写热情,学校建立书法考级制度,小学阶段共分十级,从笔法、结构、章法、风格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达标者颁发证书。学校还利用书法宣传阵地,常态化组织各类展示活动,真正做到“逢学必有活动,逢活动必有反馈”,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显著提升。
西汉杨雄曾言:“书,心画也。”紫湖小学的教师们以书法为媒介,将真、善、美的种子播撒进孩子的心田。他们创新“书法+德育”模式,将“心正笔正”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从端正坐姿、握笔姿势,到一笔一画地临摹与创作,师生在日复一日的书写中,锤炼出专注、耐心、坚韧的品格。五年级学生张依诺原本性格内向,通过书法学习,逐渐变得开朗自信,成为班级中的“阳光榜样”。

特色活动是书法教育的重要载体。去年元旦,学校成功举办首届书法节,将书法教育推向了新高潮。尤其是“挥毫书福韵,笔墨迎新春”师生同台展示活动,场面热烈、墨香四溢。教师们沉着运笔、尽显功力;学生们神情专注、落笔有神,一个个饱满的“福”字、“春”字跃然纸上。现场有人称赞:“这些孩子写字比电脑打印还周正!”
经过多年扎实耕耘,紫湖中心小学的书法教育结出累累硕果。学生书写规范率显著提高,90%的学生掌握了基本书法技能,20%达到校级竞赛水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专注力、审美能力、文化认同和自信心普遍增强,“书法小达人”不断涌现。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全面提升,学校先后获多项省市级荣誉,“翰墨校园”已成为区域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文化传承,润物无声。紫湖中心小学借助书法教育,以笔为犁,以墨为壤,默默耕耘在“一校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上,让师生在笔墨交错间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豪。在这所山间小学里,传统文化正以最朴素又最深刻的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