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一场关于生态资源转化与历史文脉传承的生动实践正在江西抚州精彩上演。9月24日,“绿水青山生金记·乘文化之舟邂逅历史之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风团深入江西抚州广昌县,探寻这座县城如何在这片红绿交融的土地上,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金”长卷。
林下生金:生态种植点亮绿色经济
初秋的广昌县旴江林场,林木葱郁,鸟鸣清幽。走进旴江林场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林荫蔽日,林下却别有洞天。一垄垄岗梅、黄精等中药材悄然生长,一筒筒樟芝、茶树菇等食用菌整齐排列,形成“林上有树、林下有药、林间有菌”的绿色生态格局。

林下经济 供图 广昌县融媒体中心
“我们在林下种植,不砍一棵树,不使用任何农药,完全利用林下自然通风和生态链来控制病虫害。”抚州市利财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谢远财说道。这位种植食用菌38年的“土专家”,言语间透着对自然的敬畏和种植的自信。他介绍,林下种植的菌类产品虽然产量低于大棚,但品质更高,价格能高出三倍,市场接受度也在逐年提升。

农户采摘现场 供图 广昌县融媒体中心
林下经济的魅力,不仅在于产品的绿色品质,更在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广昌是“中国白莲之乡”,年产大量莲壳、莲蓬等农业废弃物。这些在外人眼中的“废料”,在这里变成了宝。“我们利用本地白莲的莲壳、莲蓬,以及茶籽壳来做菌包的养料,替代了传统易留有农残的棉花壳。”谢远财介绍,这种废物利用的方式,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也使产品达到绿色有机标准。目前,他们的产品已成功进入香港市场,并销往上海、广东等地的高端酒店。

农户采摘现场 供图 广昌县融媒体中心
据了解,这片林场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更带动了周边农户共同致富。通过“公司+林场+农户”的模式,旴江林场目前已发展种植面积约13000亩,带动参与林下中药材种植农户220户,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85个,给农户实现增收5000元以上,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价值转化的新路子。
红绿交融:文化沃土滋养发展底气
林下经济的生机勃勃,同样离不开广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红色基因的滋养。作为一片红色热土,广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正全力传承红色基因,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品牌。近年来,广昌大力推动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竹片区)、罗家堡红军广场、红九军团指挥部旧址等红色地标和革命旧址,转化为实景课堂、研学基地,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光彩。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昌段) 供图 广昌县融媒体中心
红色之外,亦有古韵。甘竹老街的青石板路、古祠堂群、雯峰井,以及被誉为“古代戏曲活化石”的广昌孟戏,都在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深厚文脉。而杨溪乡东坑村的“传统花轿竹筏迎亲”民俗,则以其独特的水上婚俗表演,成为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

传统花轿竹筏迎亲 供图 广昌县融媒体中心
生态与文化的融合,也离不开理念的传播。广昌创新打造“红莲1+1”宣讲品牌,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采茶戏、孟戏等文艺形式,通过“田间微宣讲”“非遗说政策”等方式,让政策与群众“零距离”。截至目前,已开展宣讲1500余场,覆盖群众6万余人。

广昌孟戏 供图 广昌县融媒体中心
从林下经济的“点绿成金”,到红色文化的“一脉相承”,广昌正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特色路径,让“美丽莲乡·幸福广昌”的画卷在新时代越绘越精彩。(文 汪婕 卢慧)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