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怀玉山,层林尽染。在玉山县怀玉乡政府三楼的红色文化走廊前,记者看见墙上摘录的方志敏《可爱的中国》片段,讲述了“一个望远镜”的故事。
当年,方志敏同志率红军转战于此,当地猎户冒险接济,身无分文的他执意将随身携带的望远镜作为餐费抵押给老乡。这段厚重的红色记忆,不仅承载着革命先烈的为民情怀,更成为激励当代基层干部“沉下去、办实事”的精神源泉。
在怀玉乡马路社区,网格员王希茜敲开村民张元芹的家门,询问此前咨询的育儿补贴申领进展。“解决了!乡里干部上门讲得清清楚楚。”张元芹笑着回应。这样的主动上门、精准服务,在怀玉乡已是常态。

“以前是群众上门找,如今是干部主动跑。”在基层工作36年的老干部汪恭云感慨道。面对山区人口外流、“人地分离”等治理新挑战,2023年初,怀玉乡创新成立“和风细雨”调解工作室,组建起一支由政法副书记牵头,社工、老党员、老干部共同参与的专业调解队伍。

“和风细雨”,寓意温暖如风、细致如雨。工作室成立不久,便成功化解一起跨乡镇夫妻情感纠纷。面对情绪一度失控的当事人,调解团队兵分两路,联合多方力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经过连续十余日的耐心疏导,最终促成双方和解,避免了一场悲剧。
“用活老干部的情、用好年轻人的理,把调解室‘搬’到一线。”社工童益军凭借深厚人脉,平息因借贷引发的激烈冲突;年轻干部王恒则以详尽的法律解释,化解老人多占宅基地的心结。今年以来,该工作室累计调解纠纷百余件,成功率达90%以上。
在东社村岭脚底小组,乡水利站工作人员童加利正向村民反馈:“大家昨天通过‘E呼即办’反映的干旱问题,已对接县里准备打井,今天就来勘察选址。”这样的“一线办事”机制,确保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得到响应。今年以来,怀玉乡通过“E呼即办”处置工单173件,群众满意度超过95%。

夜幕降临,锦溪村戏台前坐满了村民。驻村干部小邹手持话筒,讲解最新政策,现场气氛热烈。“山茶籽采摘时间定了吗?”“天气干燥,多给我两张禁火令,我帮你贴”……你问我答之间,政策落了地,民心也暖了。这样的“七点行动”每季度开展一次,已成为政策宣讲、民意收集、干群联动的重要平台。

从政策宣讲到民生实事,从田间地头到群众家中,“一线工作法”正让问题解决在基层、感情凝聚在源头。最直观的变化是信访量大幅下降——截至2025年9月,全乡信访件同比减少约34%。
数字背后,是干群关系的深刻转变。过去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村民,如今连夫妻间发生口角都主动找村干部调解。从抵触到信任,从被动到主动,这片曾燃革命烽火的红色土地,正在用实干与担当,续写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温暖篇章。(记者 吴梦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