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从刚刚结束的融合·智媒·向新——新时代全媒体记者的使命与担当“上饶银行杯”主题演讲比赛颁奖典礼上获悉,玉山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陈磊获得一等奖,郑晓恬获得二等奖,用实力诠释了新时代全媒体记者的使命与担当。


(照片拍摄/上饶传媒集团周韦华)
据了解,这场赛事是由上饶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上饶市融媒体中心主办,上饶传媒集团承办,上饶银行冠名,各县(市、区)融媒体中心协办。此次演讲比赛的举办激励了广大新闻工作者更加奋发有为投身新闻事业,不断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讲好上饶故事,传播时代声音,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上饶篇章提供强大舆论支持。
一句句真挚话语
一个个动人故事
凝聚着心声与力量
让我们一同欣赏他们的优秀演讲稿
感受其中的温度与光芒~~

陈磊
爱有归宿善有回音——新时代全媒体记者的责任与力量
尊敬的各位评委、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玉山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陈磊,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爱有归宿,善有回音——新时代全媒体记者的责任与力量。想把那段刻骨铭心的采访经历跟大家进行分享,也想借着这个故事,和各位探讨新时代全媒体记者肩上那份沉甸甸的使命与担当。
那还是2014年3月初的事情,当时我正在进行“十大名医”的专访,需要一位患者对名医进行客观评价,在名医的建议下,我们找到了一位身子略显虚弱的大姐和在身边照顾他的男人,攀谈中我才知道,这对看似寻常的伴侣,有着不寻常的相遇——大姐名叫许琼凤,2009年被诊断患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重度心衰,这是一种罕见的重症,2010年,偶然的机会许琼凤在网上和鄱阳县的吴秋阳认识并相守,不知是哪来的缘分,这一守,就是三年,吴秋阳陪着大姐辗转了北京、上海等五家大医院,花光了所有积蓄,甚至卖掉了老家的房子,许琼凤的病情也不见好转,但吴秋阳却从来没说过一句“放弃”。
我和同事当即决定,等大姐身体好转出院,我们要完整记录他们的故事,让这份跨越病痛、忠贞不渝的爱情被更多人看见。我以为,故事的结局会是“历经磨难终见曙光”,却没料到,命运的齿轮转得如此出乎意料。
一周后,我接到了吴秋阳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强烈的哽咽:“陈记者,医生说她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这句话像一块巨石砸进我的心里,让我瞬间语塞,就在我不知所措时,他又说:“我有个心愿,想给她办一场婚礼,让她做一次最美的新娘。”
挂了电话,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我知道,我们的使命从来不只是“记录”,更在于“连接”与“行动”。我和同事立马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和QQ上开始呼吁大家为这对苦命人圆梦。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在爱心人士的关注下,仅一天时间就敲定了婚礼的细节,三天后的上午,医院三楼的会议室被装点成了温馨的婚礼现场,来自社会各界的近400人来到现场为他们见证。穿着洁白婚纱坐在轮椅上的许琼凤,笑得像个孩子,吴秋阳穿着西装单膝跪地,大姐虚弱地握住他的手,用尽力气说:“谢谢你,陪我走了这么远”,在大家的见证和民政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们还现场领取了结婚证,婚礼虽然简短,却给大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动,好多人都忍不住流下泪水。这一刻我的镜头成了传递温暖、凝聚善意的桥梁,让他们的故事在“遗憾”中多了一份“圆满”。
婚礼过后的3月25日,我接到了吴秋阳的短信,告诉我许琼凤走了,还捐献了一对眼角膜,我的内心满是感动和敬佩,几天后,我和红会工作人员一起送了许琼凤最后一程,敬她和吴秋阳纯粹的爱情,敬她这个平凡人伟大的思想观念。
各位同仁,我们每天奔波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见过太多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一定要坚信,我们手中的笔和镜头,有着改变命运的力量。就像这次的故事,我们的报道不仅圆了一对苦命鸳鸯的婚礼梦,更让“器官捐献”这个话题被更多人关注——婚礼过后那几年,当地器官捐献登记人数呈阶梯式上升,截至目前,玉山县已有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2000多人,成功实现遗体和器官捐献21例,这就是新闻的力量,也是我们作为记者的价值。
新时代下的我们,拥有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多种传播手段,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使命的延伸。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不缺“新闻”,缺的是“有温度的新闻”;不缺“信息”,缺的是“有力量的信息”。所以,我们既要“铁肩担道义”,揭露不公、守护真相;也要“妙手著文章”,记录美好、传递善意。
今天,我把这段经历分享给大家,不仅仅是为了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而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作为新时代下的全媒体记者,我们的使命就是用文字和镜头,拓展“爱”的宽度,延伸“善”的长度,要始终做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眼里有活、手上有技术的新闻人,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新闻事业的无比执着,用多元传播手段让新闻成为点亮人间温暖、推动时代向好的力量。
谢谢大家!

郑晓恬
以笔为犁,以技为翼——新时代记者的使命与担当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们:
大家好!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这一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媒体发展指明方向,也赋予记者新的使命与担当。
此刻站在这方话筒前,我习惯性地想起演播室的日常——我们播报的每一条新闻、传递的每一段声音,背后都是记者奔波的身影。从纸媒时代的“铅与火”到媒体融合的“数与网”,传播工具、报道形态在变,但记者的使命与担当从未改变。今天,我想以播音员和记者的双重身份,和大家探讨这份使命如何在融合中延伸、在技术中扎根、在创新中闪光。
以融合为纽带,记者是串联技术与内容的“连接器”。提到媒体融合,上饶广播电视台“VR带你看两会”的实践令人印象深刻。记者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者,而是提前规划VR镜头方向,捕捉委员提案讨论等核心场景,让两会从“远观新闻”变为720度沉浸式现场;坚守“内容为王”,借镜头细节传递民生温度,最终让观众从被动接收者转为主动参与者,这就印证了融合的关键——以记者专业为支点,才能让技术之“桥”连通主流声音与受众,让好内容找到好渠道、好政策抵达更多人。
以技术为利器,记者是拓展视野与温度的“延伸者”。智能技术更是记者延伸“手脚”、深化“眼睛”的利器。去年大年初一拍摄烟花秀的经历便是生动缩影。过去挤在人群中举设备,镜头常被遮挡、受距离局限;如今我们手中的无人机设备能越过人群,既抓住烟花绽放的完整惊艳,又能将镜头从单簇花火切换至全城夜景,让年味有了更立体的呈现。这段用无人机拍摄的烟花秀视频发出后,很快引发广泛关注,不少游子都以留言的形式寄托乡愁,这正是技术赋予新闻的“共情力”,它让我们的报道既能抵达更远的视角,也能触达更深的人心。
以创新为抓手,记者是打通政企民的“桥梁”。行业创新则让记者的“担当”有了更具体的落地。2021年,玉山县融媒体中心主动引入湖南广电5G智慧电台,借助AI智能技术实现内容快速转化,让“桥梁”作用精准落地。无论是春耕备耕季的良种推广政策、县域产业发展的扶持红利,还是玉山“6·20”洪灾灾后重建帮扶措施,记者一线采集的鲜活信息均可通过AI技术5分钟内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广播内容,并且通过乡村“大喇叭”的形式即时触达群众,切实筑牢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
说到底,融合、技术、创新最终都要回归记者核心职责——做基层的观察者、奋斗的记录者、发展的推动者。我们不会忘记,玉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时,记者写下“一座城市的文明蝶变”,暗访、曝光不文明现象,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不会忘记化身驻村第一书记的记者,三年丈量茶叶基地、谋划产业发展,更以宣传赋能增收,让玉山广平茶被更多人看见;更不会忘记,“紫宝香糯1号”稻浪翻滚时,记者写下“稻田里的紫色传奇”,更深入玉山与海南的育种基地,记录水稻专家杨玉梁的坚守,让“吃饱更要吃好”的初心惠及十三省农户。这些故事证明:记录奋斗不是终点,助力发展、惠及民生才是记者最深的担当。
各位同仁,如今我们手中或许是摄像机、无人机遥控器,或许是AI编辑软件,但心中永远是“铁肩担道义”的初心。媒体融合让声音传得更远,智能技术让观察更深入,行业创新让担当更有力,但这些都只是“手段”,真正的“内核”,是对真相的执着、对时代的敬畏、对民生的牵挂。让我们以笔为犁,耕耘时代土壤;以技为翼,翱翔真相天空——这是新时代记者的使命,更是我们矢志不渝的担当!
视频来源:上饶日报
照片来源:上饶传媒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