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航万里路
——写在7•11中国航海日之际
刘汉俊
船老板没有观察到,任凭风急浪高、夜幄沉沉,却有一艘船在尾随,不紧不慢,不远不近。他更不知道,尾随自己的,是外国人。

欧维士是从200年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知道神奇的东方,知道中国瓷器的。马可·波罗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横穿亚洲大陆并留下记述的人,游历中国17年,且行且记。据他回忆,在福建泉州,看到有超过100艘的印度和阿拉伯国家船只,前来中国购买瓷器,由此判断“元朝的瓷器运销到了全世界”。他还描述了在福建德化窑的见闻,“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这是西方文献里,第一次提到中国瓷器。马可·波罗购买了大量德化白瓷回国,把其中的白瓷香炉敬献给了意大利国王,贵族们称这些瓷器为“中国白”。

欧维士在无意间对传播中国瓷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把此地宝多、速来的信息传递到了葡萄牙,闻讯者不远万里而至。此前,在欧洲中下阶层人士心目中,“中国瓷”还只是一个传说。

欧洲王公贵族奉瓷器为神器,甚至认为,使用如此洁净、卫生、美丽的餐具,是中国人长寿的秘诀。中国瓷器饮风餐浪、飘洋过海,由东而西地引发了全球的餐具革命,与中国的丝绸、茶叶一道,把五大洲联结在一起,绽放出中华文明的夺目光彩。
中国瓷器成了王宫豪门的标配和必备,是社交的礼物、财富的象征、身份地位的标志,甚至具有商业信誉,有了信用、借贷抵押品、流通货币的功能。
这是丝绸之路的伟力,是中国瓷器的魅力。

人类往往是这样,当共同的敌人消失,彼此就成了敌人。葡萄牙与西班牙存在过被统治与统治的关系,尽管葡萄牙于1143年成为独立王国,还在十四五世纪一度成为海上强国,但直到1640年才摆脱西班牙统治。
葡萄牙濒临大西洋,岸线长达800多公里,深水良港众多,丰富独特的海岛资源,得天独厚的航行条件,使得这里成为航海家的摇篮。在抵抗穆斯林、反抗西班牙的斗争中,葡萄牙锻造出一支擅长海战、工于造船的海上力量。15世纪末,葡萄牙崛起,成为第一个向外扩张的欧洲国家。当达·伽马越过好望角之后,到遥远的东方寻宝,成为葡萄牙人的梦想。他们执着地向着东方航行,去寻找传说中的胡椒、生姜、肉桂、蔗糖、丁香,金银、宝石、象牙、檀木、燃香,以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1550年前后,葡萄牙建立起了印度果阿、马六甲等50多个海外据点,成为“海洋帝国”。
这次神秘的尾随,使欧维士意外地发现了这个红火的黑市,他要把中国瓷器贩运到欧洲。当每一艘船从中国返航,葡萄牙人都团聚在海港码头,像过节一样隆重地迎接这些装有中国瓷器的商船。
1521年6月,欧维士第二次到达中国。几乎在麦哲伦丧命菲律宾的同时,他亦是奄奄一息了。一同前来的儿子因水土不服,命殒屯门澳。欧维士在伤心地安葬完儿子后不久,也永远地躺在了儿子的身旁。

一个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年—1610年)。在西班牙传教士方济各神父去世的那一年,利玛窦出生。在印度果阿传教30年后的1582年8月7日,利玛窦到达中国澳门,开始在中国传教,并学习中文。他在日记中写道:“最细的瓷器,是用江西所产黏土制成,人们把它们用船运到中国各地,而且还运到欧洲最遥远的角落,在那里,它们受到那些欣赏宴席上的风雅有甚于夸耀豪华的人们的珍爱。”利玛窦认为,中国人的平均寿命高出欧洲人10岁,原因是中国人用洁净的瓷器喝茶、吃饭,这是上帝馈赠给中国人的礼物,利玛窦因此开始研究景德镇瓷器。



浙江河姆渡文化层出土的木制船桨表明,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先民已经能自制竹筏、木筏和独木舟,出海捕鱼,远行他方了,留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木在水上,流行若风”的记载。
殷墟考古实证,3500年前的商朝已有海上交通贸易,殷墟遗址还发现了来自大洋的鲸鱼胛骨。学界甚至有一种说法,猜测周武王灭商王朝时,商军一大部分远征东夷未回。王朝不在了,无家可归的商军向海边转移,通过白令海峡,到了美洲,成为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人,一部分人继续沿太平洋东海岸南下,定居在今天的美洲丛林里。据考古发现,在美洲出土的陶器上,有甲骨文;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岛地区,考古发现,玛雅文明多处遗存与古代中国有关,太阳神庙的玉圭上,竟然铭刻着类似中国古代殷商文字的字符,有可能分别是殷人远祖、高祖、始祖、先公先王的名号。这是惊人的巧合,还是未知的信史,堪称人类学上的悬疑案,有待考古实证和解读。
中国先民创立了造船业,周武王伐纣之时,姜太公号令三军“与尔舟楫,后至者斩”,而且周武王是乘坐战船渡河的。周朝还建立了海上通道,与今天的朝鲜、日本、越南有密切的往来。周穆王驾长车颠簸在古丝绸之路上时,他的臣民也正驭长帆驰骋在长风波涛之巅。
通江达海的水上网络初步形成,航海范围已过琉球、东印度洋,甚至在太平洋彼岸的墨西哥,考古发现了一方刻有“大齐田人之墓”字样的石碑,有专家认为这是战国时期,田齐人横渡太平洋到达南美洲的证据。这一时期,争夺制海权成为春秋争霸、战国争雄的战略之一。
秦朝建立后设南海郡,“以海为商”的经贸活动开始兴盛,秦始皇先后4次巡游江海,还专派秦人徐福东渡。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派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南海从此纳入大汉行政版图,海上经贸活动频繁,连通中国南方港口与东南亚诸岛的贸易航线基本形成。汉武帝7次巡海,派出楼船军远征南越,建立的海路如蛛网如蚁迹,连通印度洋,远达地中海。
东汉末年,长江下游地区造船业发达,江浙地区缫丝业兴旺,魏、吴两国建立了海上航路,丝绸制品成为海外贸易的主打商品。
两晋时期东南沿海航海业兴旺,南北朝时期外贸航线直达阿拉伯海和波斯湾。
中国船队频繁出访周边国家,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海上贸易远达红海和东非海岸。
宋朝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使中国的航海能力有了重大突破,造船技术有了显著提升,两宋时期中外海上交通贸易达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在这里,我们当记起元代的一位先行者,他叫汪大渊。1330年、1337年,他两度从泉州出发,片帆闯天涯,经澎湖、琉球、吕宋岛、海南岛、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摩洛哥,返回埃及,到莫桑比克,再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加里曼丹岛,途经菲律宾群岛回国,一次历时四年,一次历时两年,“足迹几半天下”。汪大渊是真正的勇士和功臣,没有他的环球壮行,我们的视野可能还没有那么开阔,我们的气势可能还没有那么豪迈,我们的脚步可能还没有那么坚定,人类的航海运动的开启时间或许还会推迟。
在此,我们当礼敬元代的航海家汪大渊、明代的航海家郑和,他们是中国航海史,乃至人类航海史上的两位伟大先驱。中国历史的海洋篇章、世界航海的壮丽画卷,从他们起笔。

形成以江西景德镇等瓷产地为生产中心,以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港口为营销中心的瓷器外销平台,还有瓷商干脆在内地生产祼瓷等半成品,运到沿海港口深加工,更有甚者直接把瓷窑开在了沿海城乡,就地取材、就地接单、就地烧制、就地销售,于是南京、泉州、广州、澳门等发展成了瓷器产销的全链条基地。窑烟呈紫气,瓷光如佛光,世界一片祥瑞。
这里,必须念及两处海外风景。
一处是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我曾寻访到此,拜谒三宝公园、郑和雕像,伫立海峡岸边,看西船东来、桅影远去。这里是印度洋通往太平洋的咽喉之地。郑和七下西洋,5次驻节马六甲,但从来没有在此驻一兵一卒、建碉堡炮楼,而是将中国丝绸、茶叶、瓷器运到这里,使马六甲一度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富甲一方。郑和去世80年后,葡萄牙舰队于1511年7月,用火枪和大炮对战马六甲苏丹王国的大象阵和毒弓箭,血战一个月占领马六甲,把战刀插在这“咽喉”之上,控制了中西方贸易,直到130年后又被荷兰殖民者打败。郑和当年建立的是商品中转站、集散地,留下的瓷器残片,至今是和平的标志、友好的象征。


蘸海为墨谁起笔,长天浩卷任飞扬。中国航船正穿过南海的风,履平海峡的浪,迎着风暴雷电,行稳致远,在丝绸之路上书写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