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记者 罗希)沿着赣江水一路北上,穿过群山掩映的错落村镇,便可抵达位于鄱阳湖西岸的恒湖垦殖场。盛夏时节,无人机掠过层层叠叠的绿浪,当地农户正俯身捞起最后一茬青壳虾苗。水田倒影中,新插的秧苗即将与蜕壳的龙虾共赴下一季“轮回”。

“敢教荒滩变沃土”
64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在吴樟福的记忆里,曾经的鄱阳湖滩涂,是极易受到洪水的威胁、年均淹没5个月的“绝收地”。
“刚来的时候,除了连片的淤泥和比人都高的草,什么都没有。”时至今日,90岁高龄的吴樟福仍清楚地记得1961年11月20日这个日子。彼时,为响应国家“屯垦戍边”号召,26岁的他与其他开垦人一起来到了鄱阳湖畔。
面对“没有马路走,没有大米吃,也没有房子住”的困境,吴樟福来不及多想,很快便和其他人投入到了开荒垦殖的任务中。“苦是苦,但自豪感更多。我是这里的第一个‘东方红’拖拉机驾驶员,每天想的都是怎么更快地把田垦出来。”
鄱阳湖畔满是像吴樟福这样“敢教荒滩变沃土”的拓荒者。当轰鸣的拖拉机在滩涂地里昼夜穿行,垦荒者们日复一日地在排灌渠埂上留下深一脚、浅一脚的连串脚印,常有白鹭造访的湖畔种下了新的秧苗与希望。
时间呼啸而过,农垦人们肩扛手凿,在鄱阳湖畔的洪泛滩涂上筑起23.3公里防洪堤,这片曾被称为“绝收地”的荒滩,也被改造成6.3万亩的稻田。至上世纪80年代,恒湖垦殖场已成为江西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从“围垦拓荒”到“生态种养”
从小便在恒湖垦殖场长大的彭定恒,对父辈们的垦荒故事耳熟能详。常年穿梭在田间地头的他被太阳晒得黢黑,在他的记忆里,这片土地曾历经另一场转型巨变。
虽然稻田已形成规模化种植,但单一水稻种植模式让土地陷入“越垦越穷”的困境——2000年前后,稻谷亩产徘徊在450公斤,农户年纯收入不足3000元。
“大概是2015年,场领导想了个办法,从外地引入了‘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据彭定恒介绍,所谓“虾稻综合种养”,便是在稻田里养虾。利用虾的活动松土增氧,排泄物替代化肥。这场“生态革命”意外激活了土地潜力——泥鳅、黄鳝重回田间,水稻倒伏率从30%降至20%,化肥使用量减少30%。小龙虾净化水质后,鄱阳湖流域生态链实现局部修复。

如今,时任恒湖垦殖场罗滨分公司三片区主管的彭定恒像他的父辈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地行走在田埂间。他积极帮助所辖片区的农户开展小龙虾养殖和水稻种植的各项服务工作,也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化。
随着“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推广,为满足生产需求,垦殖场及周边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原本狭窄、坑洼的田间小路,被拓宽硬化成平整的水泥路,方便了农业机械进出和农产品运输;老旧的灌溉设施得到修缮和更新,实现了精准灌溉,保障了水稻和小龙虾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用水需求;部分区域还安装了监控设备和照明设施,不仅方便农户管理,也提升了安全性。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恒湖稻虾田面积达4.87万亩,占耕地88%,亩均收益从传统水稻的1200元跃升至6500元,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6万元。
“我相信养虾一定能挣钱”
近年来,以优质、绿色、健康、鲜美著称的“恒湖小龙虾”顺着赣江游出名气。2024年,这片土地也迎来了新的身份:江西省恒湖垦殖场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划归南昌市政公用集团管理。为进一步提升小龙虾品牌与品质,江西省恒湖垦殖场有限责任公司多措并举,让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土地有了新身份,田里也注入了“新血液”。25岁的张仁杰是江西省恒湖垦殖场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子公司的员工。去年,在听朋友分享了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实践成果后,这位00后青年毅然选择留在家乡,成为这片虾稻田的“新农人”。
“我虽然没有学过种田,但公司会组织专业培训,帮我们掌握虾苗投放、水位调控等技术。”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电商环境的发展,张仁杰看到了推广恒湖优质农产品的更多可能。未来,他计划学习更多专业技能,尝试养殖新品种的小龙虾,进一步提高产量和品质。“我也想通过直播带货,把家乡的优质农产品推广出去。”

随着时间推移,张仁杰开始对各类无人智慧农机的使用驾轻就熟,吴樟福仍珍藏着自己与第一代拖拉机“东方红”的合影。当曾经的“洪荒之地”转型成“数字农田”,说起这些年的变化,吴樟福脱口而出的是“感谢国家、感谢党”,那枚“光荣在党50年”的纪念章,被他挂在一进家门时便能看见的地方。
64年前“垦一代”那股“向荒滩要粮”的韧劲始终根植在这片与江水共生的沃土。在当被问起是否对养虾犹豫过时,张仁杰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我没有摇摆过,我始终坚信养虾一定能赚钱。”在张仁杰的畅想里,他憧憬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未来能变成一个集种养、加工、旅游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续写着赣鄱粮仓的农业传奇。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