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以西古称文献之邦,书院之建不知有几,惟鹅湖之名与白鹿并称于天下。”鹅湖书院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天下四大书院”,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7月17日,“江西是个好地方·非遗传承谱新章”——让世界发现大美上饶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风团成员一行来到鹅湖书院,探访这座闻名遐迩的千年学府。

鹅湖寺位于铅山县北的鹅湖山。鹅湖山景色秀丽,被视为铅山的镇县之山。山上有湖,湖中有荷,故名“荷湖山”。传说东晋时期,有双鹅在湖中产子数百,蔚为大观,故更名为“鹅湖山”。后有大义禅师来到鹅湖山建“鹅湖寺”。从唐到宋,鹅湖寺是江西无数寺庙中的一座,并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直到朱陆之辩,令鹅湖寺闻名天下。

以“辩”名扬天下的鹅湖书院,见证了中国古代学术的繁荣和思想交流的盛况。南宋淳熙二年,理学大师朱熹与心学之魁陆九渊等人在此激辩,聚会者百余人,史称“鹅湖之会”;淳熙十五年,辛弃疾与陈亮聚鹅湖,讨论国事,史称“第二次鹅湖之会”。两次“鹅湖之会”让鹅湖书院成为后世学者向往的学术圣地,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

鹅湖书院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保持原貌,整体结构完整,是书院实物遗存中难得的得以完整保存的典范。走近书院,一座石牌坊巍然矗立。“斯文宗主”四个大字遒劲有力,背面刻着“继往开来”。这座牌坊建于明正德六年,见证了书院五百多年的风雨。

走进鹅湖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头门,门楣上方的“敦化育才”匾额,彰显了书院的办学宗旨。踏入书院,青砖黛瓦的建筑古朴典雅,雕梁画栋的细节之处尽显匠心。状元桥下泮池内,夏日可欣赏到“鱼戏莲叶间”的乐趣。穿过仪门,眼前是一座宏伟的讲堂。墙上“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传递着朱熹的教诲,讲台后悬挂的“朱子教条”诉说着古代学子求学的艰辛。最里面的御书楼格外引人注目。“穷理居敬”的匾额和两旁的对联都出自康熙皇帝之手。在楼后的围墙边,一座半月形的洗笔池静静流淌,山泉水清澈见底。

作为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象征和世界朱子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场所,鹅湖书院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作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帮助众多华侨学子追寻中华文脉,感知文化博大精深。同时,书院积极开展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两岸文化互动与融合。
时光流转,曾经热闹的官道已经寂静,但鹅湖书院依然静立山间。它见证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见证了无数学者的求知之路。鹅湖书院深藏功与名,选择在这么一个静谧的山谷里,但漫游于寂静的鹅湖书院,大师们的思辨之声、学子们的琅琅书声,仿佛穿越时空,在耳边回荡。
来源:凤凰网江西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