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夏的上犹,空气中弥漫着竞技的激情与山水的清冽。7月26日,2025“李宁杯”中国匹克球巡回赛上犹站在生态匹克球运动中心激情开拍。这动感一幕,紧随“奥客特杯”匹克球公开赛的精彩余韵,又与南湖之畔的垂钓嘉年华遥相呼应。这座以山水闻名的小城,正借力一场场充满活力的赛事,巧妙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箴言。

2025“李宁杯”中国匹克球巡回赛上犹站开拍。张耀 摄
这份亮眼的“赛事成绩单”,源于上犹县“赛事经济”的战略蓝图。依托山水资源,该县全力打造户外运动及赛事产业集聚区,深化“赛事+旅游”融合发展。从环鄱阳湖自行车赛的疾驰,到匹克球公开赛的力量角逐;从汽车漂移的轰鸣刺激,到垂钓拉力的静待收获……一系列品牌赛事在上犹落地成长。它们如同强大的磁场,不仅为上犹聚拢人气、拉动消费,更让小城声名鹊起,一跃成为赣州市文旅体融合新地标。
山水筑基 路网织梦
“走!去南湖骑自行车!”这句充满活力的召唤,已在骑行圈口口相传。在上犹,骑行爱好者无人不晓的南湖旅游公路,串联起景区、乡村、民宿等资源。“沿线的风景简直让人心醉,道路平坦舒适,骑行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洗涤了心灵。”骑行发烧友唐著由衷赞叹,这条绿道已成为他周末雷打不动的打卡地。
上犹发展赛事经济的深厚底气,根植于其厚实的生态家底:81.8%的森林覆盖率,负氧离子含量常年保持高水平;南湖为赛艇、桨板、龙舟等水上项目提供了开阔舞台;齐云山是登山、攀岩、速降等山地运动爱好者的挑战乐园;双溪草山则为露营大会、草地音乐节、户外拓展提供了理想营地。大自然赐予的“天然赛场”,为上犹举办多元化、特色化的户外赛事提供了无限可能。
然而,再好的“天赋”也需要高效的“变现”通道。上犹深谙此道,其显著的交通区位优势,正是将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胜势的关键一环。赣深高铁,使上犹成功融入大湾区“两小时经济圈”。厦蓉高速、遂大高速在此交汇,织就了一张快速交通网。“从深圳坐高铁到赣州西站,再转乘半小时大巴就抵达上犹,完全没有长途跋涉的疲惫感。”来自深圳的游客高鑫兴奋地分享,他正是被上犹的赛事和山水双重吸引,专程前来体验。
为将“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优势,上犹县打出了一套强有力的政策“组合拳”。出台实施《上犹县赛事经济扶持奖励办法(试行)》《上犹县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推动生态匹克球中心、可承办路亚与竞技钓的阳明国际垂钓基地、全省首条F3赛道阳明国际赛车谷等高规格场馆相继落成。
“将赛事活动深度植入景区、融入山水,让体育与旅游共生共荣。”上犹县文广旅局局长黄庆毅说,“跟着赛事游上犹”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流行的休闲方式。据统计,上犹每年举办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超过600场次,社会力量承办率高达90%以上。这些覆盖全年、遍布城乡的活动,如同磁石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上犹,“参加一场有特色的赛事,体验一回深度的山水健身”,正成为上犹旅游的新标签。
小球撬动 产业勃兴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上犹县城文体中心的室内匹克球场,清脆的击球声、欢快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活力。“这项运动太棒了!球拍轻、球速适中,规则简单易上手,连我们小朋友都能轻松参与,乐趣十足!”10岁的小学生曾韬芸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她所在学校的课后延时和周末托管均设匹克球兴趣班,众多孩子因此爱上这项运动。

2025“李宁杯”中国匹克球巡回赛上犹站比赛现场 。张耀 摄
匹克球在上犹从鲜为人知到蔚然成风,直至成为撬动一方产业的支点,其“走红”之路绝非偶然。2023年,上犹考察团赴大湾区发现匹克球热潮兴起。“场地要求低、空间占用小,是推广全民健身的理想项目。”县教育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主任余开亮说。
将匹克球场地建设纳入城乡发展规划统筹推进,上犹在全县中小学校园、城市社区公园、公共绿地、主要旅游景区(点)等场所,布局建设标准化匹克球场。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超过300多片符合标准的匹克球场地,构建起覆盖广泛、便捷可达的县城“10分钟匹克球运动圈”。“下楼就能打,家门口就有球友!”社区居民张小燕道出便利。

外媒嘉宾在上犹体验匹克球运动。王世桦 摄
有了场地,更需要赛事体系的浇灌来提升品牌影响力与活力。近年来,上犹成功举办了“本布里崎杯”、全国巡回赛等颇具影响力的专业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的500余名高水平选手同台竞技。同时,该县构建“县—乡—村”三级赛事网络,机关联赛、校园赛、社区赛常态化开展,全年超50场。“专业赛事树品牌,群众赛事聚人气,让匹克球融入生活。”余开亮说。
产业的勃兴,标志着发展进入了更可持续的阶段。上犹并未止步于赛事本身,而是敏锐地抓住机遇,依托本地玻纤产业优势,大力推动匹克球装备制造本土化。溢联科技实现年产10万副球拍产能,10余家玻纤企业参与供料,形成从玻纤纱到成品球拍的完整链条。“轻便耐用的球拍广受好评。”溢联科技副总管友亮表示,“赛事、政策、材料齐备,我们持续研发新品、开拓市场,并组队参赛。”
“一项运动要想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场地设施的完善。”余开亮坦言,“它还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规范化的运营体系、专业的培训推广等多方面协同发力。”为此,上犹依托赣州市匹克球协会,与深圳、珠海等地协会紧密合作,聘请专业教练培训宣传,组建专业球队,并将40余名本土教练、裁判送至广深深造,备战更高水平赛事。这套机制,为上犹匹克球运动的长远发展和产业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流量变现 全域沸腾
“上午看完球赛,下午去阳明湖乘船游览,晚上入住森系民宿,第二天还能去茶山体验采摘,把‘上犹味道’带回家。”来自广东佛山的游客王凌,正兴致勃勃地翻看着上犹县官方微信公众号精心推送的“赛事旅游攻略”,规划着她的周末行程。这份攻略,将赛事日程与周边旅游资源无缝衔接,为她提供了“一站式”深度体验方案。
这正是“跟着赛事游上犹”主题活动的生动缩影。其核心目标,就是将各类赛事集聚的巨大流量,高效转化为旅游消费增量。近年来,上犹成功举办了中国匹克球巡回赛、汽车漂移锦标赛等50余场品牌赛事,依山打造全省首条F3赛道,傍水布局双钓基地、水上基地、生态匹克球中心,环湖打响半马、登山、骑行等户外品牌,推出龙舟、桨板、漂流等水上运动,吸引百万人次参与。
为将“流量”牢牢接住、转化好,让游客不仅“观赛有感”,更能“游玩尽兴”“消费满意”,上犹出台提振消费15条措施,涵盖高速免费跑、公交免费坐、4A级景区免票游和消费有补贴“三免一补”政策,以及企业扶持、商圈升级、首店引进、促销激励、文旅引流、民宿培育、酒店留客、演艺经济、文创研发、展销推介、品牌奖励等政策。2025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561万人次,旅游收入5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8.1%。
深知核心客源地的重要性,上犹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营销推广可谓精准发力、不遗余力:与深圳文旅协会签约“百万湾区游客入犹计划”,通过赛事直播、推介会扩大影响;在深地铁、高铁站投放广告,邀请媒体、达人体验。
赛事经济的强劲辐射力,早已超越了传统的文旅消费范畴,扩散至全县的各个角落,真正实现了“全域沸腾”:梅水乡民宿借赛事吸引入住;工业园区玻纤企业凭赛事装备订单拓市;乡村土蜂蜜、绿茶成游客伴手礼。“赛事带来人流,更带来信息流、资金流。”县文广旅局副局长付斐介绍说。
如今的上犹,“赛事日历”排得满满当当、四季精彩不断:春有越野赛、夏有水上季、秋有匹克球赛、冬有徒步会,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从运动员到观赛者,从参赛者到游客,不同群体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山水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共同书写着上犹“因赛而兴、山水赛金”的崭新发展篇章。

图为南湖国际垂钓中心。郭隆润 摄
从静谧的水电茶乡到沸腾的活力之城,上犹以山水为舞台,以赛事为纽带,让绿水青山持续释放经济价值。当人们因一场球赛、一次骑行、一杆垂钓走进这片山水,当“跟着赛事游上犹”成为风尚,这座小城不仅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下鲜活注脚,更在运动与自然的交响中,奏响了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滂湃乐章。记者手记
行走在上犹的青山绿水间,耳畔响起的不仅是鸟鸣溪唱,更有球拍击球的脆响、自行车轮的飞驰声、汽车引擎的轰鸣和垂钓者收获的欢笑声。短短几日采访,这座小城的“赛事脉动”深深感染了我,也让记者真切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过去,上犹的山水是水电之源、茶叶之基。如今,这片生态宝藏被赋予了全新角色——天然赛场。在平富燕子岩,越野挑战者挑战自我;在碧波荡漾的南湖之上,桨板爱好者破浪前行;甚至在社区楼下的空地,简易的匹克球场地也围满了挥拍的居民。这“动”起来的山水,成了吸引人流、撬动发展的核心支点。
小城办大赛,乡亲是主角。在梅水乡的民宿,老板娘一边麻利地收拾客房,一边乐呵呵地说:“自从搞了比赛,住客每天都满的!”更触动记者的是县城文体中心,挥汗如雨的不仅有青壮年,还有老人和孩童。10岁小朋友一句“小朋友也能玩”,道出了赛事经济最普惠的根基——全民参与的热情。
“流量”变现,功夫在“山水”外。“最美绿道”、F3赛道、“提振消费15条”……这些硬件投入和政策配套,都是为了把赛事带来的瞬间“流量”,转化为游客的深度体验和持续消费,变成乡亲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留量”。“看完比赛再游湖、住民宿、采茶,一条龙方便又尽兴。”游客感慨的背后,是上犹“山水+赛事”的真实写照。
离开上犹时,一场社区匹克球赛正打得火热,围观人群的掌声、喝彩声在山谷间回荡。这掌声,既为精彩的对决,也为这片山水孕育出的新活力、新希望。上犹的实践证明,只要找准路径,生态“高颜值”完全能够催生发展“高价值”。
专家观点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赛事杠杆”
赣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 宁亮生
上犹县以山水为基、赛事为媒,撬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为我们探索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样本。其成功经验,核心在于精准找到了生态价值转化的“支点”与“杠杆”,并撬动了多维度的发展势能。
其一,“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关键在于“活化”而非“消耗”。过去,许多生态资源禀赋优越的县域,往往陷入“守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困境,或过度依赖资源开采,或局限于低端观光旅游。上犹的破题之道,在于将静态的山水资源“活化”为动态的赛事空间。这既最大化保留了生态本底,又通过赛事赋予其全新的经济价值属性和强大吸引力,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
其二,“小切口”撬动“大产业”,贵在“聚焦”与“深耕”。县域经济普遍面临产业基础薄弱、资源有限的挑战。上犹敏锐抓住“匹克球”这个小切口,其成功绝非偶然。从全民健身到竞技体育、再到装备制造和人才培训的完整产业生态。一个看似小众的体育项目,通过系统性深耕细作,成功孵化出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地方优势产业,为县域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可复制路径。
其三,“流量”变“留量”,依赖“硬支撑”与“软环境”协同发力。赛事聚集的巨大人流是宝贵的“流量”,但若不能有效转化为消费和产业动力,则只是昙花一现。上犹以“交通织梦”构建硬支撑,以“政策组合拳”优化软环境,构成了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旅游消费“增量”、产业合作“信息量”和居民增收“真金白银”的关键机制。这种系统性思维,确保了赛事经济的可持续性和辐射力。
上犹实践证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打破传统思维,走融合创新之路。体育赛事成为串联“山水生态”“文旅消费”“特色制造”“城乡活力”的关键纽带。它激活了生态资源,吸引了资本、技术与人才,更激发了本地居民的内生动力。这种以赛事为杠杆,撬动一二三产融合、城乡融合的发展,释放了巨大的乘数效应。
来源:赣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