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赣鄱大地,红色血脉激荡绵延。从井冈山的星火燎原到瑞金的红旗漫卷,从南昌城头的破晓枪声到于都河畔的远征启航,江西这片热土以鲜血为墨、以信仰为魂,熔铸起中国革命史上巍然矗立的精神丰碑。
每一座纪念碑都是永不熄灭的火炬,每一段革命故事都是直抵人心的宣言。2025年,我们迎来遵义会议90周年、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75周年。在这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特殊年份,央广网江西频道推出《守护红色记忆 传承革命精神》系列报道,于赣鄱红土间寻访历史的见证者,在岁月回响中打捞英雄的足迹,让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穿越时代,与全国人民的精神谱系共振。
让我们共同聆听这些穿透时空的精神回响,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触摸永不褪色的信仰力量。

出生于河北河间李家安村的焦克明老人,今年96岁。1944年,15岁的他投身革命,被组织安排到河北的抗日学校担任校长。1945年,他被分配到冀中军区从事机要译电工作。1950年底,开始筹办并负责江西省政府机要训练队。1973年,前往江西省委党校担任科社教研室负责人。亲历了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他用忠诚与坚守守护着情报安全。
童年记忆:地道里的躲藏与反抗的种子
“我老家是河北省河间县李家安村,那里地处平大、沧保等公路交通干线交会处,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深入冀中腹地的重要据点之一。”现年96岁的焦克明抚摸着泛黄的老照片,童年记忆随着地道的土腥味扑面而来。
“鬼子进村‘扫荡’,我们就躲进地道里。”焦克明回忆,他家的地道有4个口,有的在水缸后面,有的在柴火下面,能通到村外。

96岁抗战老兵焦克明依然精神矍铄(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1944年,15岁的焦克明参加八路军后,被分配到第三区任小学教师,不久到西刘庄任中心小学校长。“我告诉孩子们,大家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等长大后,一定要反抗、要消灭这些强盗。”他在课堂上播撒的反抗种子,也悄悄在自己心里扎根。
1945年,焦克明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一件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事情。”焦克明说。同年,焦克明被调入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机要科,投身机要译电工作。
“那时候,冀中军区正贯彻‘保存有生力量,准备反攻’的要求,急需机要人员。我识字、反应也快,就被选中了。”焦克明说。
腰间的两样“武器”:手枪与汽油瓶
焦克明所在的冀中军区是晋察冀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反“扫荡”和游击战中起到关键作用,而机要科正是指挥系统的“神经中枢”。
“我们是首长的‘眼睛’,译错一个字,仗就可能打输。”说起机要员的重要性,焦克明说,机要员的战场没有硝烟,却关乎千军万马。

焦克明查看抗战时的老物件(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机要员负责翻译密码电报、传递情报。收到电报必须立刻处理,不能耽误。每天,我们要处理上百份加密电文,指尖磨出血泡是常事,困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焦克明平静地说。
“守护密码本高于生命,这是机要战线不可动摇的准则。”他目光坚定地解释。“保守机密,慎之又慎”8个大字刻进了每个机要员的心里。无论是酷夏汗水浸透密码纸,还是寒冬冻僵了手指,他手中的译电工作从未耽误,手中的铅笔从不停歇。“我们的性命,早就和密码本拴在一起了。”老人语气平常地说。
“父亲平时话很少,尤其对当年机要工作的经历守口如瓶,这大概就是职业纪律塑造的性格吧。”焦老的儿子焦放说。
焦克明的腰间,常年别着两样东西:一个汽油瓶,一把手枪。这是机要员的“标配”,汽油瓶用于危急时刻烧毁密码本,手枪则是留给自己的最后防线。
炮火中的突围:战友永别
“跟前线的战友相比,我们机要人员算安全的了。”鉴于机要科工作性质特殊,焦克明和战友们必须紧随指挥部行动,接受重点保护。
抗战期间,日寇和伪军经常对根据地进行“扫荡”。指挥机关是“扫荡”重点,常处险境。
在冀中平原起伏的高粱地里,青纱帐成了焦克明和战友们天然的“移动办公室”。他们将发报机掩藏在密密匝匝的秸秆间,一块油布既要防雨,又要捂住发报机的“嘀嗒”声。“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我们的译电工作不能停,因为每份电报都连着前线的胜负,容不得半分差错。”焦克明说。

1950年,焦克明在南昌时期的照片(央广网实习记者 尹向东)
那次指挥部遇袭后的突围,成了焦克明毕生难忘的经历。炮火轰鸣中,他与师政委猫腰穿行在日军的弹雨中。子弹擦着头皮呼啸而过,成片的高粱齐刷刷被削断,军装早已被冷汗浸透。
“轰隆!”一颗炮弹在脚边炸开,气浪将他猛地掀翻。他挣扎着爬起来,却看见女报务员倒在血泊中。“等战斗结束,指挥部门前停放着一排烈士遗体。一下子牺牲了二十多个战友,他们大多才十几岁。”老人出神地说。

焦克明油画肖像(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情报重于生命,容不得半点差池。”焦克明深知机要工作的宿命:注定无名,牺牲后连块墓碑都不能留。他见过太多这样的抉择:译电员在绝境中焚毁密码本,女报务员调转方向引开追兵。“干我们这行,活着就是最大的功勋。”老人摸索着泛黄的工作证,声音突然低了下去。
1945年夏,当日寇投降的电报传来,机要科沸腾了。在一片欢呼声中,焦克明默默来到院中,朝北方那片埋着战友的青山深深鞠躬。“可惜他们……没等到这一天。”焦克明眼里含着泪水。
和平年代:从“破译密电”到“破译发展密码”
1973年,从中央党校毕业的焦克明被分配到江西省委党校担任科社教研室负责人。“抗战时破译的是敌军密电,建设时期要破译的是发展密码。”焦克明在课堂黑板上写下“密码逻辑”4个字,向疑惑的学生解释道。

焦克明珍藏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央广网实习记者 尹向东 摄)
在党员教育战线坚守二十余载,焦克明案头始终压着“分毫不能差”的便签。焦放也曾是军人,家中墙上“退役不褪色”的标语,与焦克明写的“慎之又慎”遥相呼应,这是战火淬炼的信仰在和平年代的延续。
“让年轻一代牢记历史,是我的职责。我们要永远铭记那些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而牺牲的勇士。”焦克明望着窗外的阳光,眼里映着烽火岁月的印记,也饱含对后辈的嘱托。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