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振兴 这里的乡村,藏着“诗和远方”

这里的乡村,藏着“诗和远方”

“当特色产业如血管般渗透龙南乡村的肌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盆景,更是一条条扎根乡土、向阳生长的发展链。”

作者 | 本刊调研组

题图 | 渡江镇黄花湾共享村落。肖鸣/摄

门前,小桥流水;屋后,沃野数里。四年前,“90后”罗美珍被东坑村的田园风光所吸引,租下两栋破旧老屋,毅然投资300万元,开了临塘乡第一家乡宿——“茶予栖”。

在龙南,像“茶予栖”这样由老屋改造而来的乡宿共有123家。作为全省“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先行县,龙南市近年来以“老屋复活”为突破口,唤醒农村闲置资源,发展特色休闲农业,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探索出一条景村融合、产村融合、三治融合、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特色发展之路,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价值”。

夜色中的世客城。李科/摄

塑形:“爆改”老屋,复活乡愁

一出龙南东高铁站,迎面而来的就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客家围屋——栗园围,其古朴雄伟的英姿与现代化的高铁站房相得益彰,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龙南是“世界围屋之都”,境内拥有大大小小的围屋376座,占赣南客家围屋的70%以上,还有大量客家传统民居。随着时代发展,这些斑驳陈旧的老屋逐渐淹没在岁月里。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如何盘活这些闲置的老屋资源,发掘其时代价值,成为摆在龙南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坐落在杨村镇的燕翼围,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围屋。前些年,政府争取1000万元项目资金,对燕翼围周边的敬安堂等围屋进行修缮。曾在广州五星级酒店工作的赖梦宇,返乡后在敬安堂办起了“客家宴”。极具特色的“客家宴”不仅吸引了港澳游客前来体验客家习俗、品尝客家美味,更带动村民重拾红火的生计。

“高峰期时,日均接待70桌客人,游客都得提前一周预约。”杨村镇党委书记赖伟胜介绍。

敬安堂的转型,正是龙南“老屋复活”行动的一个缩影。龙南以“老屋复活”为抓手,对老建筑展开全面摸底。对于列入市级以上文保单位的围屋,由政府组织修缮,保留传统民居的文化韵味;对于未列入文保单位但产权人修缮意愿较高的围屋,则以群众自筹、政府奖补的方式,打造“新客家风”格调。

“镇村两级设立32家老屋托管站,负责托管农户的闲置房屋,再以村集体名义流转给承租方经营。这样一来,不仅保护了大量老建筑,也让农户获得了租金收益。”龙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叶建根介绍。目前,龙南已盘活利用农村闲置老屋2200余栋,建成芷溪谷、黄花湾、玫花渡、碧水瑶等13个乡宿集聚区。

“老屋复活”只是龙南推动乡村发展的一个抓手,以点带面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通过“乡宿+”模式串联起康养、旅游、研学等多元化业态才是目的。

从空中俯瞰“龙慧栖”乡宿,它宛如一个被山林、农田、溪流环绕的“回”字形摇篮。在这里,游客可以与山野为伴、溪水共眠,品尝地道的农家菜肴,甚至租一块田地自己耕种……

“这里是我外婆家,也是我从小生长的地方。”2021年,在广东创业的徐春华回到关西镇翰岗村。他流转村里300亩地,把这个空心村的老屋打造成省五星级乡宿——“龙慧栖”。乡宿外围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村庄及老屋原貌,而屋内的装修风格,则是许多客人喜欢的原木风。乡宿周边还配套了林下石斛、梅花鹿养殖、百果园等产业。去年,“龙慧栖”营业额达300万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33.5万元、村集体增收24.3万元。

里仁镇栗园围。李林烜/摄

引凤:乡村来了一群

“CEO”如果说“老屋复活”为龙南乡村业态发展腾出空间、留住文化之魂的话,那么众多年轻人的涌入,则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活力。

与渡江镇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不同,邱文聪和发小们选择留在家乡闯一番天地。2019年,他们尝试直播电商,东拼西凑的60万元资金虽尽数亏损,但没有磨掉他们的劲头。几经摸索,客家米酒这一单品意外成为爆款,2023年更是荣登抖音单平台黄酒类销售量榜首。

挖到“第一桶金”后,邱文聪团队不再满足于线上流量的红利,转而布局线下实体——在渡江镇投资建厂。他们紧盯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新品,研制出的五黑米酒等新品广受市场青睐,实现从“流量变现”到“实业扎根”的跨越。

“谢记大树”品牌创始人谢敏来自宁都黄陂。这位“95后”小伙今年选择在临塘乡办养牛场。

谢敏起初做烧烤生意,虽小有成就,但一直不温不火。后来为了帮父母销售养殖的肉牛,意外发现了烤肉的市场潜力。2024年,他开了第一家谢记大树烤肉店,成立大树烤肉公司。短短一年间,就发展了240家门店。前端门店的旺盛需求,让谢敏动了养牛直供的念头,而这正与临塘乡的资源禀赋和产业规划不谋而合。

在芭佰里牧场,温控房里的肉牛听着音乐、享用着营养套餐。牧场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提供50余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与谢敏这样的外来户不一样,36岁的徐桂林是被家乡关西镇“请”回来的。他创办的江西华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龙南打造了从育种、养殖到屠宰深加工的猪肉连锁品牌“徐伯伯”。目前,公司在龙南设立10余个土香猪养殖基地,通过“公司+农户”合作养殖模式,养殖规模达1万余头,今年营收有望突破1亿元。

如今,龙南乡村正成为年轻人创新创业的试验田,一批批“乡村CEO”“乡宿主理人”“农创客”在这里找到了实现梦想的舞台,他们正以新思维激活传统产业,用新模式链接城乡市场。

关西镇关西新围。李林烜/摄

兴业:特色产业织就富民路

盛夏时节,走进武当镇“梦里桃乡”,漫山的鹰嘴桃树挂满硕果,散发着诱人的果香。

武当镇与广东连平县、和平县接壤,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南武当山、“世界客家第一村”景区,但因海拔比周边乡镇平均高60多米,人均耕地少。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引导农民种植鹰嘴桃,不仅建起鹰嘴桃交易市场,更推动龙南鹰嘴桃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让鹰嘴桃成为响当当的致富产业。

“村民年轻时多去广东务工,干到中年就返乡。鹰嘴桃种植推广后,正好解决了中老年人就业问题。”武当镇党委书记徐菊香说。目前,该镇鹰嘴桃种植面积达1.08万亩,年产值达1.26亿元,带动460余户农户增收。同时,依托“梦里桃乡”景区形成“三月赏花,七月摘果”的农旅业态,辐射带动周边4个村庄1560余人创业就业。

传统农业向“农文旅”转型,为乡村注入多元活力。九连山镇润洞村党员赖树明便是这一转型的推动者和受益者。润洞村坐落在赣粤边际的九连山脚下,碧水与青山交相辉映。2010年,赖树明承包30多亩鱼塘,养殖军鱼和鲟鱼,主要供应广东市场。2016年,借着镇里发展全域旅游的东风,他一边继续养鱼,一边开起了农家乐。鱼塘的鲜鱼端上游客的饭桌,成为店里的招牌菜。如今,赖树明的碧水闲居农庄年营业额超200万元。

汶龙镇里陂村枫林驿曾是一片废弃的稀土矿区,政府投入资金进行修复,种上枫树,让荒山重披绿装。由于当地气候温润、枫林茂密,政府引入“活树附生”仿野生种植技术,打造枫林驿铁皮石斛产业基地。

“我们创立了‘斛里精’品牌,联合企业推出石斛鲜条、石斛粉等产品。线下,村级合作社打造‘江斛传说’石斛饮品,进驻高端酒店;线上,以‘直播+电商’等方式打开销路。”龙南市委宣传部驻里陂村第一书记赖永平介绍。

山苏有“蔬菜中的爱马仕”之称,批发价达35元一斤。渡江镇莲塘村山苏种植面积从起步的130亩扩至50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莲塘山苏基地。

走进山苏基地大棚,只见40年树龄的母苗叶片上密密麻麻布满了孢子,这些孢子经过精心培育即可生发出一茬茬新山苏。轻轻掐开新鲜叶片,浓郁的清香扑鼻。“每次只摘新叶的三分之一,一周后再摘一茬。基地每天出货量300多斤,主要供应当地酒店和大湾区。”基地农户说。

走进山苏基地大棚,只见40年树龄的母苗叶片上密密麻麻布满了孢子,这些孢子经过精心培育即可生发出一茬茬新山苏。轻轻掐开新鲜叶片,浓郁的清香扑鼻。“每次只摘新叶的三分之一,一周后再摘一茬。基地每天出货量300多斤,主要供应当地酒店和大湾区。”基地农户说。

来源:当代江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博士县—玉山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yszc.com.cn/136046.html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