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赣鄱大地,红色血脉激荡绵延。从井冈山的星火燎原到瑞金的红旗漫卷,从南昌城头的破晓枪声到于都河畔的远征启航,江西这片热土以鲜血为墨、以信仰为魂,熔铸起中国革命史上巍然矗立的精神丰碑。
每一座纪念碑都是永不熄灭的火炬,每一段革命故事都是直抵人心的宣言。2025年,我们迎来遵义会议90周年、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75周年。在这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特殊年份,央广网江西频道推出《守护红色记忆 传承革命精神》系列报道,于赣鄱红土间寻访历史的见证者,在岁月回响中打捞英雄的足迹,让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穿越时代,与全国人民的精神谱系共振。
让我们共同聆听这些穿透时空的精神回响,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触摸永不褪色的信仰力量。
初秋的江西金溪,风里带着几分凉意,一栋普通居民楼的客厅里,95岁的王渭康老人用指尖轻轻摩挲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一群身着粗布军装的年轻抗日战士眼神坚毅,定格着战火纷飞的岁月。
老人的思绪跨越80载光阴,飘回了1944年那个寒风凛冽的冬天,那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岁月,又一次在他心中清晰浮现。

抗日老兵王渭康与战友合影的老照片(央广网记者 胡斐 摄)
日寇铁蹄踏乡关,少年立誓赴国难
“1944年的1月,我就参加了游击战。”王渭康老人坐在椅子上,干枯却有力的双手交叠在膝上。当谈及1944年冬天的四明山区,95岁的王渭康眼神骤然明亮,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血与火交织的战场。
1941年,浙江余姚沦陷。彼时的王渭康还是个少年,家乡被日军铁蹄践踏,生存成了最奢侈的愿望。
“家里什么都没有,只能出门讨饭,可即便在田里埋头种地,也躲不过鬼子的枪口。”老人的声音陡然低沉,语速也慢了下来,“我亲眼看见,牛在前面耕田,村民弯着腰跟在后面,凤凰山方向突然传来枪响,人就那么直直地倒在田里,鲜血把泥土都染红了。”

渭康讲述惊心动魄的抗日故事(央广网实习记者 刘思琦 摄)
日军的暴行,像一把钝刀,反复切割着家乡的安宁。在王渭康的记忆里,同胞的哀号成了那段日子最刺耳的背景音。“老百姓哪有什么活路?有的人家被烧了房子,有的亲人被抓走,连老人和孩子都逃不过。”他眼眶泛红,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
“我见过太多死人,那些场景,我一辈子都忘不掉。” 正是这一幕幕惨剧,在少年王渭康的心中埋下了抗日的种子——他要参军,跟着四明山区三五支队打鬼子!
夜闯敌营救同胞,四明山下显智勇
1944年秋天的“吊水周营救”,是王渭康抗日生涯中最惊心动魄的一笔,也是他至今想起仍会红着眼眶的记忆。
“吊水周四面环河,鬼子的据点就建在中间,进出都有岗哨,像个铁笼子。” 老人清晰地记得,当时日军从余姚调来一个营驻守在此。
“我侦察的时候,看到日本鬼子准备在据点附近活埋7名同胞——2名游击队友和5名队员的家属。”得知消息的他,悄悄潜伏在鬼子岗哨附近,借着夜色观察埋人的地点和哨兵换岗规律,心里早已盘算好营救计划。

95岁抗日老兵王渭康依然精神矍铄(央广网记者 胡斐 摄)
“晚上8点左右,天全黑透了,队友们跟着我摸过去。我会说几句日本话,先悄悄绕到岗哨后面,趁他不注意一把掐住他的脖子,把人按在地上制服。” 王渭康的手不自觉地比划着当时的动作,仿佛回到了那个紧张的夜晚,“我跟队友说,铁丝网绝对不能碰,一碰就会响,会惊动里面的鬼子。我们摸着黑找到埋人的地方,一挖才发现,同胞们还在呼吸!”
据王渭康回忆,日军逼迫被俘者自己挖坑埋土,泥土只埋到肩膀和手腕,却足以让人窒息。“我们几个人手忙脚乱地扒泥巴,动作又快又轻,生怕耽误一秒。前前后后不到两个小时,把7个人都救了出来。”
说到这里,老人的声音哽咽了,“看到他们从土里被拉出来,吐着泥巴喘气,战友们都掉了眼泪。在那个时候能把活人救出来,太难得了,太不容易了。”
密送情报守使命,烽火岁月铸初心
除了冲锋陷阵、营救同胞,王渭康还承担着一项危险的任务——秘密传递情报。因年纪小又机灵,还懂些简单日语,王渭康在部队中担任通讯员,以小商贩的身份为掩护,潜伏在日军据点周边传递情报。
“信只有指甲盖那么大,不能放口袋里,只能缝在鞋子夹层里,走一步都要小心。”他记得,自己经常要从绍兴上虞走到宁波下海头,一路上要避开日军的关卡和巡逻队,“遇到鬼子盘问,我就装作是走亲戚的老百姓,心里慌得不行,表面还得装镇定。我跟指导员说,我什么都不怕,只要能把信送到,再危险都值。”
如今,坐在温暖的家中,看着窗外车水马龙的和平景象,王渭康老人的脸上满是欣慰。“现在国家越来越强大,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这就是幸福啊!”
转业后的王渭康,依旧在岗位上保卫着百姓的幸福生活。1963年,王渭康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原粮食局任职,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小到物资清点、仓库管理,大到粮食调配、民生保障,王渭康把每一件事都处理得有条不紊、妥帖周全。

一张张老照片定格在那段烽火岁月(央广网发 邱政寅 摄)
“我这一辈子,有两件事最让我自豪。一是当年穿上军装参加抗日,保卫家乡;二是家里祖孙三代都接续穿上了军装,没有辜负国家的期望。” 在他心中,对军队的情感早已融入血脉,而儿子、孙子相继投身军营的选择,不仅延续了他对国防事业的热爱,更让这份为国担当的家国情怀在家族中代代传承。
王渭康轻轻抚摸着胸前的纪念章,指尖划过纪念章上的纹路,像是在触摸当年四明山区的泥土——那泥土里曾埋着同胞的呼吸,也见证着少年的勇气。
据王渭康的孙子王孜回忆:“爷爷和父亲从小就给我讲当年抗日的故事。”王渭康总是告诫子孙,战士的流血牺牲,就是为了换来今天的和平。现在日子好了,可那段历史不能忘,那些牺牲的战士不能忘。

抗日老兵王渭康敬军礼(央广网发 邱政寅 摄)
80年过去了,四明山的烽火早已化作山间的清风,吊水周的河水流过了一代又一代,可老人记忆里那些滚烫的瞬间,依旧提醒着我们——和平从不是凭空而来,是有人曾在黑夜里拼命守护,才换来如今的岁月静好。而那些刻在生命里的勇气与坚守,也终将随着时光,化作照亮未来的光。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