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东北巍巍怀玉山麓,红色基因浸润的土地上,玉山县怀玉山初中如一颗镶嵌在群山间的教育明珠,始终闪耀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支撑这颗明珠持续发光的,是一支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为信念、以方志敏“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精神为指引的校务团队。他们扎根山区、默默耕耘,用实干破解办学难题,用创新响应教育改革,用温情守护学生成长,成为大山深处名副其实的“教育脊梁”。

以“多面手”担当破师资困境,筑牢教学根基
该校地处偏远山区,受地理环境、生活条件等因素影响,教师流动性较大,学科师资断层问题时有发生。面对这一困境,校务团队没有等靠要,而是率先扛起“补缺顶岗”的重担,成为校园里的“多面手”。
副校长胥亦军身兼数职,既要承担数学主科教学、担任班主任,还要分管年级工作、兼任学校出纳,多线作战却始终有条不紊;办公室主任胡庆波同样“连轴转”,不仅是班主任、年级组长,还要负责初二语文教学,同时跨年级承担初三语文课程;教物理的副校长王建美为填补学科空缺,主动请缨兼带初三化学,从零开始钻研新学科,确保教学质量不打折。
在校务团队的带动下,全校教师纷纷主动“补位”,形成了“人人愿代课、科科不缺岗”的良好氛围。如今,学校各项工作不仅正常运转,教学质量更连续数年位居全县前列,用实绩证明了“实干能破万难”。
以“组合拳”创新破“双减”难题,赋能学生成长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该校校务团队没有简单“做减法”,而是以“敢破敢立”的创新意识,从作业、课堂、课后服务、家校协同四个维度打出“组合拳”,让“双减”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助推器”。
为破解传统作业“机械重复、学科割裂”的问题,校务团队牵头成立“作业创新设计中心”,校长任组长,联合骨干教师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作业设计大调研”,最终推出“三维作业新范式”——基础类作业聚焦知识巩固,如数学的“错题变式练习”;实践类作业注重能力培养,如语文的“家乡红色故事征文”;拓展类作业强调兴趣激发,如科学的“山区植物观察日记”。
校务团队提出“深度学习课堂”理念,推动教学从“教师主讲”转向“学生主导”。校长带头开设“示范课”,用“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管教学副校长带领团队研发“课堂观察量表”,从“学生参与度”“思维活跃度”“目标达成度”三个维度对每节课进行量化评估,每周通过教研活动梳理问题、优化设计。
课后服务则实现了从“看护”到“成长赋能”的升级。该校推出“1+X”课后服务体系:“1”是基础托管,教师轮流值守,实行“作业面批制”,学生在学校就能完成作业、解决疑问;“X”是特色课程,涵盖羽毛球、音乐、美术、书法、计算机等10余个门类,学生自主选择。
以“暖心策”守护特殊学生,传递教育温情
“教育不是挑选适合的学生,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的教育。”这是怀玉山初中校务团队常说的一句话。该校有不少学困生、困难学生和留守生,还有一部分“特殊学生”——学习态度不够认真,但在班级中具有较强影响力。针对这些学生,校务团队推出一系列“暖心策”,用温情守护他们的成长。
在“党员教师示范岗”办公室,每天放学后都能看到副校长童泽飞的身影,他正耐心地为学困生讲解数学难题。该校建立了“学生成长导师制”,校务人员带头与学困生、困难学生结对,定期谈心、辅导功课,还协调社会资源为困难学生提供助学金和学习用品。
对于留守生,学校更是给予了“家一般的温暖”。德育处定期召开留守生座谈会,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状况;组建留守生兴趣小组,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传统节日时,校务团队成员会给留守生送上礼物和祝福。此外,学校还积极联系社会爱心人士,为留守生捐赠图书、文具,组织他们参加夏令营活动。
“作为山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上扛着的是大山里的希望。”未来,怀玉山初中校务团队将继续以山的厚重承载教育使命,以水的灵动创新教育实践,让红色怀玉山麓的教育之光更加绚烂,为山区孩子照亮通往未来的道路,为玉山教育强县建设贡献更多力量。(记者 邱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