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教一个孩子发“a”音,要重复上千次;送一堂课,要走两小时的路;帮一个自闭症孩子开口说话,要等整整三年。而“中国好人”刘小清已经把这些难事儿干了整整28年,她用喉咙当“教具”,用脚步当“尺子”,点亮176个特殊孩子的人生。

用真心叩响“声音的门”
“a——再感受一下,声带在动对不对?” 在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室里,52岁的刘小清拉着孩子的手贴在自己喉部,重复着早已说过无数次的发音指导。这样的场景,从1997年她踏入特教行业起,已上演了28年。
初入特教领域时,智力障碍孩子的推搡、听力障碍儿童的呜咽曾让她手足无措,但孩子眼中对“声音”的渴望,让她坚定了“帮他们开口”的决心。为了让孩子感知声音,她创新出“触摸教学法”:让孩子贴住自己的喉咙、腹部,通过触觉理解声带颤动、气流变化;教脑瘫患儿发音,她手持压舌板逐字示范,喉咙沙哑到发不出声也不放弃,在她看来,“再费力气,能让孩子多懂一点,就值得”。
她的笔记本里,没有华丽的文字,只有最真挚的记录:听障男孩第一次喊“妈妈”时的激动,自闭症女孩说出“苹果”时的雀跃,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被她珍藏。因为她知道,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是孩子走出无声世界的“第一步”。

用坚守践行“不变的约”
“只要孩子需要,这趟送教课就绝不会断。”这是刘小清对芦溪县10名重度残疾孩子的承诺,也是她用28年脚步丈量的“约定”。每周三清晨,天还没亮,她的包就已塞满“心意”,触觉认知卡片、发音训练器是给孩子的“知识礼物”,糖果是拉近心的小惊喜,有时还会多带些米、油,那是给贫困家庭捎去的牵挂。
宣风镇沂源村的小松,患有多重障碍,连“圆形”都难以理解。刘小清便揣着乒乓球、盘子、气球上门,拉着他的手沿着物品边缘慢慢摸:“小松你看,这和你爱吃的汤圆一样圆。”一遍、十遍……直到小松模糊地吐出“圆……圆”,她的眼眶瞬间红了,这声回应,比任何荣誉都珍贵。
除了教知识,她更像孩子的“亲人”。看到小松家鸡舍的鸡卖不出去,她主动联系买家帮着增收;发现小松冬天穿得单薄,她自掏腰包买厚实棉衣;知道孩子想吃零食,下次送教总会多带几包。28年里,这条送教路,她带领团队走了6000多次,翻过山、踩过泥,却从没人喊过苦。“孩子笑了、进步了,就值了。”这份朴素的想法,让她把别人眼中的“麻烦事”,当成了自己必须扛的“责任事”。

帮孩子找到“能发光的地方”
2012年,芦溪特校迎来第一位聋哑大学生教师熊浩进,刘小清立刻鼓励他发挥美术特长:“这些孩子眼里有不一样的世界,你一定能帮他们画出来。”可尝试合并美术课后,新的问题来了,感兴趣的孩子能专注创作,不感兴趣的却无所事事。
看着熊浩进犯难,刘小清提出:“咱们搞个课题,既解决课堂问题,又能让孩子多一条出路。”在她的牵头下,学校探索出“教康一体化”美术教育模式,把传统绘画课扩展成大美术课堂,加入陶艺、剪纸、综合材料创作;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定制教学方案,听力障碍孩子擅长色彩,就重点培养他们的视觉表达;智力障碍孩子动手能力强,就从简单的折纸、泥塑教起。
渐渐地,奇迹发生了,听障学生的画里,星星会“私语”,窗户能流“音符”;原本沉默的孩子,开始通过画笔表达心情。如今,孩子们的美术作品已拿下200余项国家、省、市奖项,10余名学生靠着美术、体育特长考入高中、大学,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这份荣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的成果,不仅是教学创新的胜利,更是她的远见,她知道,帮孩子找到“能发光的地方”,比单纯教知识更重要。

用温暖收获“感恩的心”
刘小清的办公室里,有个特殊的鞋盒,装着她最珍贵的“宝贝”,一双磨损的黑色平底鞋。这是听障女孩芬芬用第一个月工资买的,也是她用爱换来的最暖回馈。
芬芬刚入学时,孤僻又敏感,总独来独往,还会在课堂上无故打闹。刘小清没把她当成“问题孩子”:每天陪她散步,用手语讲睡前故事;周末把她接回家,让她和自己的孩子同吃同住,感受家庭的温暖。慢慢地,芬芬的眼神亮了,开始主动和同学说话,甚至会给刘小清递纸巾。当芬芬用手语比出 “老师,我想你” 时,刘小清的眼泪掉了下来。
如今,鞋盒里的“宝贝”越来越多:芬芬信里写着“老师,我能独立工作了”的骄傲;明明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印着成长的喜悦;芊芊寄来的蛋糕照片藏着“想和老师分享甜蜜”的心意。这些普通的物件,是她最珍贵的勋章:你对孩子付出的每一分爱,都会变成他们成长的光,也会变成回馈你的暖。
直至今日,她仍在特教的长路上坚定跋涉。她用28年的坚守证明:所谓“好人”的力量,就是把一件温暖的事坚持一辈子;所谓教育的温度,就是用爱与耐心,让每个特殊的生命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