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振兴 【逐“绿”而行 赣鄱生“金”】江西乐安:万棵古樟蕴生机 千年流坑焕新颜

【逐“绿”而行 赣鄱生“金”】江西乐安:万棵古樟蕴生机 千年流坑焕新颜

编前语:

赣鄱大地,抚河之滨,一场关于生态、文化与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在精彩上演。近日,记者跟随“绿水青山生金记·乘文化之舟邂逅历史之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的脚步,深入抚州的乐安、广昌、黎川三地,试图解码这片红色热土、才子之乡如何将厚重的历史文脉与优越的生态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央广网抚州9月24日消息(记者郇康新)秋日阳光穿过千年古樟的枝叶,在江西乐安县牛田镇水南村的石板路上跳跃成影。乌江畔,游人在樟树下漫步流连,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展开。这正是乐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写照。

近日,记者随采风团深入乐安县,解码这座小城如何让红色基因、绿色底蕴与古色韵味交相辉映,奏响生态价值转化的时代强音。

学生正在古樟树下写生(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

古樟树下,来自武汉的17岁徐同学正执笔写生。“我们200多名艺考生这次先到流坑古村,再来古樟林集训。这里一步一景,处处是灵感。”她说道。

2023年,乐安建成江西规模领先、硬件一流的流坑写生基地,与全国多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年均接待写生学员超5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行业蓬勃发展。

学生们写生的这棵古樟树围径达10米,树龄超1200年。当地流传着“三仙镇水”的传说:三位仙人见水南洲常遭水患,便以宝剑化山为锚,化身一棵同体樟树镇守江岸。从此,“铁镦吊排,水涨排高”,村庄安然无恙,“三仙樟”由此得名。

“三仙樟”有三大树干,两侧树干自然生长成“爱心”形,中间树干恰似穿心的利剑,成为情侣缔结良缘的打卡地。

学生正在古樟树下写生(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

乐安的“古色”,在牛田镇水南村的千年古樟林中得到了极致体现。步入林中,逾万棵古樟遮天蔽日,其中树龄超千年的不在少数,空气中弥漫着樟木特有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第一次来乐安,走在这么大又古老的树林里,感觉特别清凉宁静。”一位来自广州的摄影爱好者蔡女士边取景边感叹。

“保护古樟林,是村里祖辈传下来的乡规民约,现在更成了大家的自觉行动。”在牛田镇水南村古樟林,导游指着一棵参天古樟介绍。这片占地1100多亩的古樟林,有香樟等古树一万余棵,被誉为“江南第一古樟林”。近年来,乐安县启动了古樟林保护及活化利用工程,建设观光区、科普基地等,让生态资源在得到严格保护的同时,实现其旅游、科研价值。

古樟林成为市民运动、休闲好去处(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

穿过古樟林,沿着乌江而行,一座始建于五代南唐、兴盛于明清的古村——流坑古村映入眼帘,这里被誉为“千古第一村”。青砖灰瓦,飞檐翘角,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诉说着往日的繁华。

村巷深处,87岁的习年金老人缓步走来。她6岁作为童养媳从邻村嫁到流坑,一住就是81年。“年轻人大多搬出去了,我习惯住这儿。后来国家保护老房子,游客多了,村子也热闹了。”她笑着说。

87岁的习年金老人讲述村子的变化(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

自2002年起,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关心支持下,流坑村古建筑开始持续得到保护,至今已完成189处国保建筑保护修缮工程。

依托古村与樟林资源,乐安将文化脉络转化为发展纽带:打造“十里乌江最美跑道”,举办多届“古村跑”邀请赛;古宅变身“非遗创客空间”,苗绣、银饰等技艺在此传承,吸引大量游客。2024年,流坑古村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3.6亿元。

古街上的“诚信经营户”生意红火。村民董大姐在自家老宅开起特产店:“以前守着宝地却挣不到钱,现在游客多了,土特产卖得俏,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记者手记:

红色是根,绿色是本,古色是魂。乐安之行,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振兴,是让古樟继续生长,让古村继续呼吸,让百姓在守护中获得回报。这里没有大拆大建,只有细心修复;没有生硬植入,只有自然融合。乐安证明,绿水青山从不辜负认真对待它的人,文化底蕴本身就是最可持续的财富。这条“古色生金”之路,为万千乡土中国的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博士县—玉山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yszc.com.cn/13757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