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熊赳赳)从黄庭坚的诗书翰墨到陈门五杰的世家风骨,从双井村的进士传奇到修河岸边的茶香四溢……9月25日,在“书诵千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中,媒体记者团走进江西九江修水,感受这片被文脉滋养的土地。

黄庭坚纪念馆:诗书双绝与孝廉精神的文化丰碑
位于修水县城南山崖的黄庭坚纪念馆,是为纪念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而建。
这座纪念馆自1985年开馆以来,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江西省十大名人纪念馆之一。
“南山崖是黄庭坚少年时期读书游憩的地方,这里保留着他的许多摩崖石刻。”纪念馆工作人员指着崖壁上的“佛”字石刻介绍道。据传,黄庭坚了解到修河经常有帆船倾覆事发生,痛心之余题下此字,自此该地再未发生类似事故。后人推断,是因为“佛”字非常大、非常醒目,提醒了过往的船工,到了这里就要减速慢行了。
馆内藏有黄庭坚的诸多真迹和碑刻,其书法作品以“中宫敛结、纵伸横逸”著称。在“黄庭坚生平事迹陈列”展厅,游客可以深入了解他的诗词创作和书法艺术。一位游客在听了黄庭坚“涤亲溺器”的故事后表示:“这种孝亲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双井村:华夏进士第一村的千年荣耀
距离修水县城8公里的双井村,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故里。
这里不仅自然风光秀丽,更因在宋朝仅双井黄氏一族就有48名进士,其中5名官至尚书,一时间人才荟萃,因此双井村被誉为“华夏进士第一村”。
“双井村的文脉,源于黄庭坚,兴于黄氏家族。”在村内的“高峰书院”,双井黄庭坚故里景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黄氏家族的教育传统。黄庭坚的祖父黄中理曾在此创办书院,后世子孙秉承“诗书传家”的祖训,勤勉向学,形成了“一门四十八进士”的盛况。双井村现存10座清代旗杆墩,虽为清代重修,但沿用宋代进士所立原址,底座刻有“大宋某某年进士某某”字样。

陈门五杰故里:世家风骨与诗书传家的历史见证
在修水县宁州镇竹塅村,一座古朴的客家大屋——陈宝箴、陈三立故居静静诉说着陈氏家族的辉煌历史。
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建筑,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成为国家4A级景区。
“陈氏一门五杰,以诗书传家,经世致用,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故居内的纪念展馆,讲解员详细介绍了陈氏家族的历史。陈宝箴作为晚清维新派重臣,在湖南巡抚任上大力推行新政,开启湖南近代化进程;其子陈三立,被誉为“同光体”诗派领袖,与谭嗣同等人并称“维新四公子”;孙辈陈衡恪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之一,陈寅恪则是享誉中外的史学大师,陈封怀则被誉为“中国植物园之父”。
一位游客感慨道:“站在这里,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陈氏家族‘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据悉,景区通过丰富的展陈和实景还原,生动展现了陈氏家族“好学、重德、爱国”的优良传统。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