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位于湘鄂赣边区的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水江镇,用两种笔墨书写了两部杰作:一部由革命英雄用热血写就,关乎生存与尊严;一部由产业匠人以发丝编织,关乎财富与梦想。当全球假发链从这里直达世界,水江镇正以产业突围与精神传承,诠释中国乡村崛起的深层动力。

群山环抱的水江镇梓华广场上,“飞夺泸定桥战斗英雄”刘梓华的铜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90年前,刘梓华等22位革命烈士冒死攀爬13根铁索打开胜利之路;几十年后,这里通过假发产业突围,开辟出富民兴村的“新长征路”。
矿区农田“长”出绿色产业
20世纪90年代,水江镇的村民多以务农采矿为生。为谋生计,大批年轻人外出闯荡,其中三四百人凭借假发制作手艺,在浙江温州、义乌等地务工。只是,骨子里的拼搏精神让他们不满足于此,而是开启了自主创业的探索。
宜春市假发协会党支部书记曾德富便是带头人之一。2008年,他放弃广西省柳州市民族高中的稳定工作,投身假发行业,在浙江义乌练就从原料采购到海外销售的全能本领。受其带动,他的舅舅刘帮金也于2010年结束12年的铝合金生意,进军假发行业。
亲邻互助的风气在水江镇蔚然成风。安信假发厂负责人林圣安创业时带着同乡张来生,不仅派师傅指导技术,还帮忙对接订单。张来生后来创办冠怡假发厂,年产值达数千万元。
10年前,为承接假发产业转移,时任水江镇党委书记带着班子成员远赴浙江,一次次上门苦口婆心地劝说:“水江山好水好人好,适合创业。”“做假发无污染,不会破坏环境,是水江的首选产业。”“乡亲们不富裕,你们带技术回来,可以解决乡亲们的就业。”……这份“三顾茅庐”的执着,“好山好水盼产业”的赤诚,以及“无污染、富乡民”的承诺,终于打动了水江游子,首批18位水江籍假发企业老板毅然返乡。
一针一线“织”出4亿存款
如今,水江镇已培育39家本土假发企业,年产值突破6亿元,带动逾3000人就业,占当地近40%留守人口,仅宜春市假发协会会长黄耀梅家的假发厂,年发放工资就达3000万元。
清晨5时,水江镇集福村的四层小楼里,村民刘新华的假发机“哒哒”作响。她一天能做150个发片,月入4000多元。“一针一线”成为村民增收的抓手:快荣村脱贫户曹春兰在家加工发网,撑起抚养儿子、照顾家婆的家庭重担;76岁的刘清莲虽已是古稀之年,但还能操作老式缝纫机,如今的她虽已不再接单,但仍在帮着邻居加工假发材料。

随着产业壮大,假发企业延伸至袁州产业园。宜春集福饰品有限公司老板张代生2015年回乡,以集福村命名公司,其员工平均月工资6000元。得知张代生的儿子入职人民公安,记者笑着问:“那你的公司岂不是无人接班?”他却心胸宽广地答:“只要是水江人,谁来我都倾囊相授。将来水江假发引领全球时尚,我的小厂由谁接班都不要紧。”
2024年,水江镇全镇存款达4亿元,95%的家庭装上空调、洗衣机。从家庭作坊到产业园,水江人用假发编织出坚韧的共富路。
一缕头发串联全球生意
从安哥拉跑市场回来的张来生,一见到记者便掏出手机,兴奋地展示:“这是非洲假发卖场。”“这是非洲姑娘在试假发。”……他的公司去年年底仅销往美国的订单就已突破千万元。在他眼中,“仅有美国市场是不够的,非洲才是我们要攻坚的海外主战场。”
为支持产业发展,水江镇政府主动作为:对接金融机构推出专项低息贷款,单户最高可贷100万元;通过“就业一码通”发布岗位信息、举办招聘会缓解用工紧张;加快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征收23亩闲置厂房建设标准厂房;牵头开展电商培训,计划建设2400平方米跨境电商孵化基地。物流瓶颈也被重点突破,4条跨境物流专线已正式开通,提供全天候不间断转运服务。
暮色中,一辆中国邮政物流车缓缓驶过刘梓华故居,满载的假发一周后到达泰国,通过中欧班列半月就到欧洲。山风轻拂革命旧址墙头的青草,与假发厂里翻飞的发丝同频摇曳。这缕发丝飘向的远方,正是革命先辈们用热血追寻的光明未来。(总台记者 易文韬 李政 黄素婷)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