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一轮月,千年归!赣南客家的中秋节

一轮月,千年归!赣南客家的中秋节

中秋,是一轮皎洁的月,也是一场团圆的约。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每个地域的中秋都浸润着独特的地气与人情。而在赣南这片被群山温柔环抱、溪流深情滋养的红土上,客家人的中秋,则多了一份岁月的沉淀与血脉的温度。

它不只是“举头望明月”的诗意,更是“月是故乡明”的牵挂;不只有月饼与茶香,更有围屋里的灯火、山野间的鼓点、代代相传的乡音。在这里,中秋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家族奔赴,也是一次人与土地的灵魂对谈。

月光下的围屋:

一座建筑,千户团圆

赣南客家的中秋,是从围屋开始的。

那些散落在崇义、龙南、定南等地的客家围屋,如一颗颗明珠,镶嵌于青山叠翠、流水潺潺之间。它们高墙耸立、门楼庄严,既是安居的宅院,也是历史的堡垒。而每到中秋之夜,这座坚硬的“城池”,便化作最柔软的“团圆场”。

围屋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情感的容器。外墙厚实,窗洞狭小,四角设有碉楼,镌刻着当年抵御外扰的沧桑;而内部却是另一番天地——天井开阔,廊道回环,家家户户门扉相对,孩童的嬉闹声、厨房的炒菜声、井台边的浣洗声,交织成围屋特有的生活韵律。正是这种外刚内柔的结构,让围屋在岁月流转中,始终守护着客家人的烟火日常。

夜幕低垂,一轮明月悄悄爬上围屋的马头墙。家家户户搬出八仙桌,一字排开,摆上瓜果、月饼和自酿的米酒。月光如水,倾泻在天井中央,也照亮每一张期盼的脸。长辈端坐上方,孩童嬉戏膝前,在外奔波的青壮年,也多在这一天归来。整座围屋灯火通明,笑语盈盈,宛若一个具象的“家”字,在月光下舒展延伸。

围屋,本就是“团圆”的物化象征。外圈房屋环环相抱,中间祠堂肃然屹立,供奉着祖辈牌位。中秋祭祖,是头等大事。族长率众焚香叩首,诵读家训,追思先人。那一刻,时光仿佛静止——历史与当下在此重叠,个人与家族在此融合。

这种“聚族而居,共度佳节”的传统,源自客家人漫长迁徙中对“安定”的深切渴望。他们以一座围屋,筑起精神的故乡。中秋月光洒在青砖黛瓦上,照亮的不只是一张张团圆的笑脸,更是一个族群对根脉的执着守望。

在客家人心里,围屋是家的象征,月圆是归的信号。无论走得多远,只要围屋的灯还亮着,月光就能照见回家的路。

舌尖上的乡愁:

酿豆腐、芋饺、月光饼与客家

若说围屋是中秋的“形”,那么食物,便是它的“魂”。

赣南客家的中秋宴,没有繁文缛节,却饱含质朴的深情。每一道菜肴,都带着山野的清香,也带着母亲手心的温度。

酿豆腐,是餐桌上的头道菜。在客家话里,“酿”即“填馅”。将老豆腐挖出小孔,填入调味的猪肉末,煎至金黄,再小火慢焖。一口下去,外韧内嫩,满口生香。这道菜,既凝结着客家人“物尽其用”的生活智慧,也承载着“家”的味觉记忆——唯有母亲亲手做的,才称得上“正宗”。

芋饺,俗称“角仂”。用芋泥与木薯粉揉制成皮,裹入肉馅,形如弯月,蒸熟后晶莹剔透。入口时,芋香与肉香交织,软糯又弹牙。在客家人看来,芋头耐旱易活,象征坚韧不拔;饺子形似元宝,寓意富贵团圆。中秋食芋饺,既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也是对先辈拓荒精神的致敬。

最具特色的,莫过于“月光饼”。这是一种市面难寻、只在家中手工制作的中秋点心。不同于广式月饼的甜腻,月光饼以糯米粉为主料,掺入芝麻、花生、糖冬瓜等,压模蒸制而成。它不烘不炸,保留食材本味,口感软糯,清甜不腻。老人常讲:“这是给娃娃吃的‘月亮糖’,吃了不怕走夜路。”

而客家米酒,堪称这中秋宴席的“灵魂伴侣”。它以本地糯米、古法酒曲和清冽山泉酿就,酒色清亮如玉,入口绵甜醇和。虽度数不高,却自有其后劲悠长。老一辈说:“这米酒啊,是‘月光酿’。中秋夜饮上一口,便能上通天地,下接乡愁。”

这些食物,或许算不上“精致”,却恰恰是粗粝中透出的真诚,构成了赣南客家最动人的味觉记忆。远行的游子,最怀念的从来不是珍馐美馔,而是一口滚烫的酿豆腐和芋饺,一块清甜的月光饼,以及那一碗能慰风尘的客家米酒。它不奢华,却最暖心;不张扬,却最深情。

舌尖上的乡愁,最是解人意。赣南客家人的中秋晚宴,吃的不是菜,是“根”;围屋望月,望的不是天,是“家”。

山野间的鼓声:

舞火龙、烧瓦塔、唱山歌与非遗新

中秋的赣南,不只有静谧月色,更有沸腾的人间烟火。

在上犹、信丰、安远等地,中秋之夜常闻鼓乐喧天。那是客家人正在“舞火龙”。用稻草扎成长龙,插满点燃的线香,由赤膊的青壮年高举舞动,穿梭于村落街巷。火星点点,如星河坠地,照亮夜色。相传这一习俗可驱邪避灾,祈愿五谷丰登。

同样撼动人心的,是那传承七百年的“烧瓦塔”。红砖与瓦片层层垒起,可达三米之高,塔底留一“火门”。夜幕降临,迎客松枝投入塔中,火焰腾空而起。待瓦片烧得通红,撒入硫磺、食盐,霎时火苗蹿至五米,噼啪作响,蓝焰跃动,与四周的欢呼声交织成节日的交响。在赣县田村镇坪内村,更保留着烧“子母塔”的独特习俗——母塔顶端瓦片落地,寓意“落地生根、家族兴旺”。这始于南宋的古老仪式,于2023年入选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客家人祈求平安吉祥、日子红红火火的重要载体。

火龙所至,瓦塔燃时,常有老者领唱山歌。“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一句起调,众人相和。这些山歌,或吟离别,或唱情长,或劝勤学,口口相传,延续百年。即便在短视频风靡的今天,那古老旋律依旧在山谷间回响,成为客家文化最具生命力的“活态传承”。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传统正焕发新生。龙南的“客家火龙节”已发展为知名文旅品牌;古老的烧瓦塔吸引着无数摄影爱好者前来记录;上犹山歌走进中小学课堂,成为乡土教材;非遗传承人借助直播间,向全国网友展示传统技艺。年轻人不再视其为“老土”,而是自豪地称之为“我们的文化IP”。

传统从不是尘封的标本,而是流淌的江河。只要还有人传唱,山歌便不会绝响;只要还有人起舞,火龙就永远炽热;只要那瓦塔的火焰一年年燃起,客家人的精神就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血脉中的守望:

一轮明月,千年归途

客家人,因“客”而得名,却始终在寻找心灵的“主场”。他们的先祖自中原南迁,一路颠沛流离,最终在赣南的群山间落地生根。千百年来,“不忘根本”已成为这个族群最深刻的精神胎记,而中秋,正是这种血脉记忆的集中绽放。

从历史维度看,客家人的中秋,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还乡”。那圆月,曾照亮南迁路上的漫漫崎岖;那围屋,曾是异乡安置身心的暂居之地。然而,当暂居成为永驻,异乡变成故乡,中秋便从节令转化为情感容器——盛放对故土的遥念,也安顿漂泊后的归属。

从现实层面看,客家人的中秋,是一次情感秩序的“年度校准”。对许多赣南客家人而言,春节是“法定”的团圆,中秋却是“情感”的归位。不少在外务工的人,宁可错过春节,也不愿缺席中秋。他们不远千里赶回,只为在祠堂前敬一炷香,陪父母饮一杯酒,让孩子看看“老家的月亮”。祭祖、团聚、守夜,每一项仪式都承载着千年的乡愁,都是对“根”的朝圣。

更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乡村振兴步伐加快,越来越多客家人选择“洄游”——从城市返回家乡,开民宿、做电商、发展生态农业,把现代理念带回古老围屋。中秋之夜,他们不再是匆匆“归客”,而是扎根的“建设者”。在龙南,返乡青年将废弃围屋改造成特色民宿;在瑞金,电商达人把客家美食卖向全国;在寻乌,新农人用直播推广生态农产品。围屋的灯火,因他们的回归而更加明亮,也更加温暖。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诗句,道尽了中国人共同的中秋情结。中秋月,曾照唐宋关山,也映今日高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赣南客家人举头望月时,心中回响的,始终是那句朴素而坚定的祖训:“树高千尺不忘根,人行万里不忘本。”这句祖训,不仅刻在族谱里,更融进了每一次的团圆饭、每一块的月光饼、每一曲的山歌中。

赣南客家的中秋节,是一场关乎“根”的仪式,也是一次关于“家”的宣誓。它轻轻诉说:无论脚步走多远,总有一轮月亮为你守候;无论时代如何激荡,总有一些价值值得世代守护。当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当城乡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客家人用最传统的方式,守护着最珍贵的情感——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

这,是中秋的意义,也是文化的力量。在这个阖家团圆的夜晚,每一个客家人都在用行动诠释:回乡不是回到一个地方,而是回到一种价值;团圆不只是家人的相聚,更是心灵的归位。

来源:赣南红客户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博士县—玉山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yszc.com.cn/13832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