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玉山,天朗气清,一年一度的“农博会”在国庆佳节热烈开场!这场被玉山当地人亲切称作“赶十月一”的活动,从清晨到日暮,始终人潮涌动,成了金秋最动人心的美丽风景。






“赶”了44年:不只是集市
自1982年延续至今,“赶十月一”早已超越单纯的商品买卖范畴,成为玉山人共同的记忆符号。44年来,这场盛会的影响力不断辐射至赣、浙、闽、皖四省交界区域,成为一张凝聚乡情、促进跨区域交流的鲜活名片。
白天的武安西路,摊位相连、人头攒动,千余个展位在秋阳下依次铺开。木桶、竹筛、镰刀、连枷……每一件农具与生活用品都散发着质朴的乡土气息。它们不仅是满足日常需求的工具,更承载着代代相传的乡土文化温度,见证着乡村生活的变迁。





“扫帚大叔”周国贵:老手艺受欢迎
“这扫帚扎实,一把能用好几年!”在周国贵的手工扫帚摊前,从早到晚顾客络绎不绝。卖了30余年扫帚的他笑着说:“今年人特别多,白天忙完,晚上接着卖。”一旁的王女士趁着傍晚人潮稍缓,又来补货:“这种老式扫帚别处难找,我每年就等这时多囤几把!”
像周国贵这样的手艺人,在农博会上随处可见。他们用双手延续着老技艺,也收获着来自八方顾客的认可,让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歌声与灯火:节日氛围拉满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白天里,刚上小学的吴子萱举着小红旗、吃着冰糖葫芦,跟着街边音响轻轻哼唱。到了晚上,她又被家人带着来逛夜市,在灯光下继续跟着音乐摇摆,成了农博会上最可爱的“小歌迷”。
从清晨的红旗招展,到夜晚的灯火通明,农博会始终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息。湖北恩施的大学生徐苗苗来玉山特种兵旅行,她非常兴奋:“玉山的国庆氛围实在太热闹了,特别是晚上凉快了,发现大家更愿意出来走走,特别有人情味!”




全天候“窗口”:农博会里看振兴
白天逛市集、晚上赏夜景,不少游客还会顺道去万柳洲公园散步,或到七里街景区打卡。夕阳西下,灯火渐起,人潮依旧。我们相信,明年的今天,依然会有“扫帚大叔”熟悉的身影和他的忠实顾客,依然会有举着红旗哼歌的孩子……
这场全天候的农博会,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平台,更是展示玉山乡村振兴成果的生动窗口。随着人们环保意识与文化认同感的提升,这些原生态、纯手工的乡土好物重新受到青睐,为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而玉山的故事,也在这场延绵不绝的农博会盛宴中,被一遍遍书写、一次次传唱。(记者 吴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