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非遗正青春——“窑”望千年 90后把桩师傅冯绍鹏的守“火”使命

非遗正青春——“窑”望千年 90后把桩师傅冯绍鹏的守“火”使命

薪火相传非遗韵 青年承志续华章

景德镇市融媒体中心以“传承与创新”为核心,精心制作《非遗正青春》系列短视频,通过影像展现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进行宣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窑”望千年

90后把桩师傅冯绍鹏的守“火”使命

把桩是景德镇传统柴窑烧成阶段的核心主导技艺,统筹窑火、原料与流程,直接决定陶瓷成败。把桩技艺涵盖泥料特性、釉料反应、窑炉结构、火候变化等多维度知识,自明代由 “冯余江曹” 家族传承,门槛极高。如今90后冯绍鹏等传承人,以开放传承、复建古窑等方式,让其成为展现景德镇工匠精神的载体。

在景德镇,有一门自明代起便流淌在家族血脉中的古老技艺 —— 柴窑把桩。而今天故事的主人公,90后冯绍鹏,正是这门非遗技艺的当代守护者之一。

冯氏祖传柴窑

冯绍鹏的烧窑故事,要从家族传承说起。他的祖辈自明晚期便来到景德镇学徒烧窑,技艺代代相传。建国后,景德镇第一家国营瓷厂——建国瓷厂的两座大窑(许家窑、邑山窑),便是由他的爷爷和小爷爷分别担任把桩师。“这手艺不能在我这一代断掉”,父亲的这句话,让冯绍鹏在2012年毅然踏上了学习柴窑技艺的道路,这一学,便是十三年。

冯氏祖传柴窑技艺第十九代传人冯绍鹏

柴窑烧制从不是件轻松事,它是一门考验技艺与意志的“苦差事”。把桩师不仅要精准把控窑内的温度曲线,深入了解泥料、釉料的特性,还得根据天气、湿度调整满窑、烧制、熄火的每一个步骤 —— 哪件瓷器该放哪个位置,窑火要养到何时才能停,每一个细节都关乎陶瓷最终的品质。

柴窑把桩技艺需精准把控火候

回忆初学时光,冯绍鹏坦言最初确实有些不适应,但在老师傅的悉心指导下,他慢慢摸清了门道。“怎么做才好看?哪里会出问题?为什么会出问题?” 带着这份钻研劲,他越做越喜欢,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窑火也越烧越旺。如今,他早已能独当一面,对柴窑的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

冯绍鹏把控窑炉温度,为窑炉添柴

作为年轻的90后,冯绍鹏没有被时代洪流裹挟,反而选择了这条艰辛却充满意义的传承之路。这些年,他不仅将柴窑烧柴从最初的六十担提升到一百六十担,再到如今的二百六十担,还带动了许多人了解、喜欢上这门技艺。“我觉得我有责任把景德镇这种传统技艺传承下去”,他的话语朴素却坚定。

冯绍鹏根据预估窑炉温度将瓷器摆放至窑内合适位置

在冯绍鹏身上,我们看到了青年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敬畏与热爱。他用十三年的汗水与智慧,诠释着对柴窑技艺的执着;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门古老技艺。或许,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冯绍鹏这样的匠人,景德镇的窑火才能跨越千年,生生不息。

来源:景德镇市融媒体中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博士县—玉山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yszc.com.cn/13921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