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西 走遍江西百县 聆听老兵回响 这位“80后”退役军人用光影定格“烽火记忆”

走遍江西百县 聆听老兵回响 这位“80后”退役军人用光影定格“烽火记忆”

陆伟和贵溪籍抗美援朝老兵周义树,两代军人一同敬军礼

大江新闻讯 全媒体记者沈冠楠报道:“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镜头前,94岁的鹰潭籍老兵周义树攥紧拳头,沙哑的歌声仿佛穿越时空,裹着朝鲜战场上的风雪扑面而来。

南昌县幽兰镇,92岁的赵香连用颤抖的手摩挲着与战友的泛黄合影,泪水无声滑落。

在南昌市某医院的一间病房里,99岁的抗战老兵陈震卿卧于病榻,却用尽气力,将烽火岁月里的厮杀与坚守,一字一句镌刻进听者的心田……

这些滚烫的记忆,这些带着体温的“活历史”,都出自一位“80后”退役军人之手——他叫陆伟。从今年9月起,他立下誓言:要走遍江西百县,用镜头为百名参战老兵留下最后的“烽火档案”。如今,他的计划表已勾选四分之一,足迹遍布25个县(市、区),寻访到25位老英雄。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次跨越两代军人的精神接力。

一堂触动人心的课:老兵故事让爱国情怀“声”入人心

陆伟,1987年生于鹰潭一个军人世家,爷爷曾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铁道兵。

那抹军绿色,早已融入他的血脉。

2005年,18岁的他参军入伍,先后历任警卫员、班长、军事教员,多次立功受奖。

2009年退伍后,他创办素质教育中心,专注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老兵是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因此,邀请老兵来授课,是教育中心的固定课程。

但此前,效果总差强人意。“由于孩子们对一些历史背景陌生,感触不深。”陆伟坦言。

转机出现在2025年7月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请来了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鹰潭籍老兵。“老人年过九旬,操着一口乡音,说话颤巍巍,甚至有的孩子听不太懂。”陆伟回忆道,“但现场却鸦雀无声,那种专注前所未有。”

他顿悟:这就是对英雄发自内心的敬畏。

随后一堂由抗美援朝老兵主讲的课上,有孩子听完,竟庄重地向老人敬了个军礼。那一刻,陆伟的心被深深撞击:“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步,是感同身受。”老兵的故事,让书本历史转化为真实鲜活、可歌可泣的故事,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火种。

一个迫在眉睫的计划:与时间赛跑抢救“活历史”

“江西是革命老区,能否去走走看,收集我们身边的老兵故事?”这个念头如火花闪现。

陆伟决定,以实地探访和视频记录的方式,走访省内健在的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及志愿军老战士,将他们的口述历史制成纪录片,再讲给孩子们听。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想借此告诉下一代,为什么要爱国,该如何爱国。”使命感油然而生。

然而,当他查阅资料时,心却揪了一下:截至2025年8月,全国健在的抗战老兵仅余87人,江西的数量更是凤毛麟角,即便抗美援朝老兵,也多已年过九旬。

“时间不等人!”通过查阅新闻、联系退役军人部门、对接公益组织,他们基本掌握了老兵分布。“省内每个县(市、区)基本都有老战士健在。我想尽可能走遍100个县,每地探访一位。”

看望抚州籍抗美援朝老兵王杨付

一场温暖感人的奔赴:新兵与老兵的“军礼之交”

9月初,陆伟带着助手卢信良,两个人、一台相机、一袋慰问物资,踏上寻访路。

首站是抚州市东乡区,99岁的抗日老战士包存生坐在床上,一个多小时的讲述里,时而哽咽,时而激昂,沧桑眼中泪光闪烁,颤抖却有力的话语直击人心。次日,他们又快马加鞭赶到鹰潭市余江区,看望曾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陈鑫风,老人激动地向他们展示一本泛黄的《立功证明》……

自此,陆伟成了“赶路人”。鹰潭、南昌、抚州、上饶、赣州……他闻讯即动,四处奔走。

不过,虽说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通常会提供帮助,但也会遇到信息陈旧或老兵未登记的情况。这时,为寻一位老兵,他们不得不在乡镇挨家打听,如同“大海捞针”。甚至偶尔被家属误认为“诈骗”。可只要见到陆伟的一身迷彩,知悉他的来意是为青少年教育,误会总化为感动。

截至目前,陆伟已寻访到25个县(市、区)的25名老战士,年龄基本在90岁以上,最年长者107岁,“以抗美援朝老兵为主,也包括部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自卫反击战老兵。”

每一次叩响老兵的家门,都是对“坚守”的深刻见证;每一次与英雄对话,都是关于“传承”的接力。

“老兵们虽然经历各不相同,却有着共同的细节表达。”陆伟发现,讲述时他们难掩激动,常在不经意间潸然泪下。他们会提前换上军装,不厌其烦地向后辈展示一枚枚被当作宝贝、悉心珍藏的纪念章和荣誉勋章。“他们不怕提生死,但在乎荣誉,担心曾经的‘血与火’被遗忘。”

陆伟至今还记得,辞别包存生老人时的一幕:老人执意拄拐送行,并换上一身军装,佩戴好纪念章。“我向他立正敬礼,他顿了一下,缓缓抬起右手回礼。”

两代军人目光交汇,无声胜有声,完成了一场精神的传承。

一个未了的心愿:带英雄再看一眼鸭绿江

陆伟的电脑里,为每位寻访过的老兵都建立了专属文件夹,以名字命名,存着照片、文字、视频,还有随手记下的“细节”。

现居南昌县幽兰镇的赵香连老战士,曾在志愿军64军190师570团三营重机枪连担任文书工作,今年已92岁。时隔70载,时间模糊了大部分记忆,但老人的口中,总是抽泣地念着一个名字——“林纯”,那位30多岁牺牲在朝鲜战场的广东战友。

老人珍藏合影,想找到连长家人,却仅有名字和省份,无从寻起。这份跨越70年的牵挂,沉甸甸地压在陆伟心头。

这些文件夹几乎每日更新,但他总觉得“不够快”。“有次刚联系好一位老兵,准备次日拜访,前晚家属就说老人走了……”还有老兵神志模糊,只能断续吐露只言片语。

采访时,他曾问许多抗美援朝老兵最大的心愿。答案惊人的一致:“想回鸭绿江看看。”这句话,他深深铭记。

“等寻访结束,若条件允许,我想带几位身体硬朗的老兵,再去一次鸭绿江边。”陆伟轻声透露,目光坚定而温暖。那不仅是一次故地重游,更将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致敬,让英雄的回响,在历史的江河中永远激荡。

10月25日,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陆伟也将再次踏上寻访之旅。

“每一次遗憾都让我更急切——我们是在抢救最后的‘历史碎片’。”他的目标,是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百县百位老兵的记录。(视频/全媒体记者邬强

来源:大江新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博士县—玉山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yszc.com.cn/13955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