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玉山县人大常委会立足监督职能,聚焦民生需求,创新搭建“人大代表联络站+检察”工作平台,推动全县16个乡镇(街道)联络站实现检察官进站履职全覆盖,切实打通人大监督、检察履职与群众诉求之间的“连心桥”,让司法力量更接地气、监督效能更有温度。

邻里纠纷“站”里化解
监督助力矛盾消融
“我不该因为小事和邻居发生冲突,今后一定好好沟通,珍惜邻里感情……”在南山乡人大代表联络站,涉嫌故意伤害罪的朱某某手持《不起诉决定书》,向在场的人大代表、乡镇干部和群众代表诚恳道歉。
这是玉山县人大常委会推动检察公开履职与人大监督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针对一起因邻里纠纷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县人大常委会建议县人民检察院将不起诉公开宣告程序“搬”进联络站,并邀请人大代表全程参与见证和监督评议。“朱某某系初犯、偶犯,纠纷因生活琐事引发,主观恶性较小,且已积极赔偿并取得被害人谅解,符合不起诉的法定条件。”承办检察官王学英详细阐释法律依据后,参会人大代表结合基层矛盾调处经验,现场提出“加强邻里法治宣传”“建立纠纷前置调解机制”等建议。
千年文脉“站”里守护
监督护航文化传承
“怀玉书院的碑刻腐蚀问题必须尽快整改,苏维埃旧址的展陈布局也要进一步规范,必须守住文化遗产的安全底线!”在怀玉乡的山路上,一场由县人大常委会牵头组织的“文化遗产保护现场监督调研会”正在举行。
作为人大监督的重要举措,此次“守护文化瑰宝”公益诉讼调研活动,是县人大常委会聚焦文化遗产保护、强化法律监督的具体实践。“怀玉摩崖题刻承载着宋代理学文脉,苏维埃旧址传承着‘清贫精神’,保护好这些文化瑰宝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调研组强调,人大代表要主动履职,结合调研发现的问题,推动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方式,切实解决文物保护中的突出问题。
座谈会上,人大代表们围绕“防范商业开发破坏红色遗址”“开展文化保护法治宣讲”“建立文物常态化巡查机制”等议题积极建言献策。县人民检察院认真吸纳代表建议,联合相关部门制定文物保护专项方案,以司法力量守护千年文脉与红色记忆,让人大监督与检察履职共同为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机。
司法公正“站”里彰显
监督保障民生福祉
“案件办结后,如何确保当事人不再犯错?生态修复措施能落实到位吗?”在下镇镇人大代表联络站,一场关于非法捕捞水产品案的公开听证会上,作为听证员的人大代表提出群众关切的问题。主持听证的检察官张晓明当场回应:“我们将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建立跟踪监督机制,要求当事人开展增殖放流,并加强后续法治教育,确保生态修复到位、当事人真正悔改。”
将检察听证会开进人大代表联络站,是玉山县人大常委会深化司法监督、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创新举措。听证会上,人大代表和群众代表围绕案件事实、法律适用、整改措施等充分发表意见,对检察机关拟作不起诉决定进行监督评议。针对代表提出的“加强农村禁渔禁猎法治宣传”建议,检察机关当场承诺将联合乡镇开展“法治进乡村”活动,通过案例宣讲、发放手册等形式,提升群众生态保护意识。
“让司法程序在群众家门口‘阳光运行’,既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也让人大监督更具针对性。”参与听证的人大代表表示,通过全程参与司法听证,有效推动司法工作更贴近基层、更回应民生,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与司法温度。
如今在玉山县,16个乡镇(街道)的人大代表联络站中,“检察官进站”已从一项创新举措转变为常态化工作机制。玉山县人大常委会通过搭建监督平台、完善联动机制,推动人大监督与检察履职深度融合,让人大代表的“监督力”与检察机关的“司法力”同频共振,把法治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能,让司法的温度浸润每一寸乡土。(记者 虞梁鸿 乐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