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鄱热潮涌,奋进正当时。在全党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奋力冲刺“十四五”收官之际,11月12日,省国资委、省委当代江西杂志社、省交投集团共同举办的“沿着高速看当代江西国企”第二期活动正式启动。
新华社、人民网、央广网等央媒和江西日报、江西卫视等十余家省内外主流媒体共同用笔触和镜头记录赣鄱大地上国资国企奋楫前行的时代脉动,敬请关注!”
作者 | 叶景顺
题图 | 新余国泰鸟瞰图
在江西中部灵秀的山水之间,碧波潋滟的仙女湖始终传颂着七仙女轻落凡尘的缱绻神话。而就在湖畔不远处,工业重镇新余,正悄然书写另一段属于当代的“下凡”故事——这一次,是智能制造的火种“下凡”至一度依赖人力的传统车间。
坐落在此的江西新余国泰特种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余国泰),不仅是江西全省唯一的民爆器材生产企业,也是全省工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拼图。
民爆行业,素来被誉为“基础工业的基础,开路先锋的先锋”,其安全生产与技术创新,深刻关联着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而新余国泰,正是支持江西工业建设一路向前的一支重要力量。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江西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江西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江西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这家曾经的传统国企,如何在传统与智能的交汇点上,实现转型蝶变?

从50万发到2727万发的逆袭
在江西的工业图景中,新余国泰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兵”。“它的前身可追溯至国营九三九四厂(又名江西钢丝厂),既承载着计划经济的深厚烙印,也经历了市场经济大潮的全面洗礼。”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张东平总结说。
在过去,凭借工业电雷管、导爆管雷管等传统产品,新余国泰在业内占据一席之地。然而,辉煌之下,隐忧始终相伴:产能结构传统、增长动能单一,犹如一位经验丰富但活力不足的“老兵”,在新时代的商海中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
时代的考题随之而来。《“十四五”民用爆炸物品行业安全发展规划》的出台,使民用爆炸物品行业迎来深刻变革:传统的工业雷管将退出历史舞台,全面推广使用更安全、更智能的电子雷管。“这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政策的‘硬约束’,倒逼企业转型升级,谋求长远发展。”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邹志兵说。
对于新余国泰而言,固守旧有产能,无异于坐以待毙,但转型升级又谈何容易?当时,公司电子雷管年产能仅有50万发,如何应对全国需求的汪洋大海?技术储备、市场渠道、人才结构,能否支撑起这场彻底的转型?

电子雷管控制模块。叶景顺/摄
面对时代的考题,新余国泰主动求变,公司管理层敏锐地抓住了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窗口期”,将电子雷管的全面替代视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一号工程”。一场围绕电子雷管产能提升的技术改造攻坚战迅速打响。车间里,灯火通明,技术人员与工人并肩作战,调试设备、优化工艺。
汗水浇灌出硕果。技术改造的成功,使新余国泰的电子雷管在江西省内市场占有率飙升至85%,在全国电子雷管市场中也跻身第10位。2023年以来,电子雷管产品更是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实现营业收入9.13亿元,利润总额2.38亿元,成为国泰集团当之无愧的“增长极”。
从年产50万发到2727万发,不仅是纸面数字的增加,更意味着生产线本质安全性的飞跃、生产工艺的智能化升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塑。

从“单一爆款”到“链式军团”的跨越
一枝独秀不是春。新余国泰决策层深知,电子雷管市场终将面临饱和,单价下行的压力已然显现。“要想行稳致远,必须摆脱对单一主业的过度依赖,开辟‘第二战场’。”邹志兵说。于是,一场围绕民爆主业的“延链、补链、强链”战略布局悄然展开,一幅更显韧性、更聚动能的发展蓝图逐步清晰——
2016年,新余恒象科技成立,业务触角伸向机械加工、智能供热、污水处理。此后,江西渝泰消防、江西国泰金固科技相继成立;2021年,江西国鲲微电子科技的诞生,成为新余国泰产业布局的关键落子,这家专注于集成电路芯片研发的科技型企业,致力于攻克电子雷管“心脏”技术。
2024年,新余国泰新成立的防务事业部,则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助推器、电点火具、微烟药、二氧化碳致裂器用激发管。
这些多点布局的泛民爆产品,承载着公司未来的无限想象。通过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与横向拓展,新余国泰成功开辟出新的增长曲线。这种链式发展并非盲目扩张,而是基于自身在火工品、精密制造等领域的技术积淀而进行的精准延伸。
自然供热控制系统、射钉紧固件、安全气囊用点火具等新产品相继问世,年产5万发助推器、年产500万发安全气囊用点火具的自动化生产线技改项目稳步推进。2023年以来,助推器签下近万发订单,安全气囊用点火具、微烟药等纷纷打开市场。

新余国泰电子雷管全自动装配生产线。

从L5到L7的智造跃升
在新余国泰的转型故事中,最具未来感的篇章,无疑属于其生产方式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蜕变。
走进如今的厂区,传统民爆企业喧嚣嘈杂的生产场景正在被安静高效的智能化生产线所取代,这与新余国泰携手江西融思科技共同打造的“5G数字工厂”密不可分。5G网络的高速率、低延迟特性,如同为工厂装上了“神经网络”,大数据分析是其“智慧大脑”,人工智能则赋予它“火眼金睛”和自主决策能力。

新余国泰智慧仓储系统。
新余国泰深谙“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核心要义,并以此为抓手,系统性地激活内生动力。2023年以来,研发投入高达6250余万元,占营业收入5.68%。15项在研项目、51项项目申报、多项省级验收通过,彰显了创新的厚度。
更可贵的是,创新激励体系源源不断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按利润提成的科技奖励、首席工程师制度,乃至给予子公司骨干股份认购权……一系列举措,让技术人员有干劲、有奔头。
人才基础性作用也在不断强化。一支80人的科技人员队伍,占员工总数三分之一,其中25名专业研发人员平均年龄仅39岁,本科及以上学历全覆盖,高级职称占比高达40%。“这支专业化、年轻化的科研团队,正是新余国泰未来发展的强力引擎。”公司副总经理傅小艳说
通过整合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平台,新余国泰构筑起一个立体化的科研创新矩阵。GTX型工业雷管智能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2021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高安全型电子雷管关键技术及其智能制造产业化项目获2024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丰硕的创新成果,是其“智造”实力的有力见证
在这场“智造革命”中,公司的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实现了从L5到L7的“三级跳”,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等级攀升至三级,跻身行业先进之列。曾经的危险工序,如今通过“人机隔离”、远程操控,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现场操作人员。2024年,企业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
回顾新余国泰的转型征程,其发展路径正是江西工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演进的缩影。企业精准把握产业升级契机,实现了从传统雷管向电子雷管的跨越、从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布局的拓展、从传统制造向数字工厂的跃迁,展现出江西国资国企在时代浪潮中的应变智慧与执行效能。
仙女湖畔,风物依然,但产业已换新颜。这家曾历经淬炼、如今重塑新生的国有企业,正在江西工业建设的蓝图中,写下更安全、更智能、更具竞争力的新印记
来源:当代江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