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赣鄱大地,红色血脉激荡绵延,每一座纪念碑都是永不熄灭的火炬,每一段革命故事都是直抵人心的宣言。今年正值遵义会议90周年、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75周年,在这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特殊年份,央广网记者踏上赣鄱红土,开启了一场守护与传承的寻访红色历史的征程。
央广网瑞金11月20日消息“眼前这堵布满子弹洞的墙,就是毛泽东同志笔下的‘前村壁’。”在江西省赣州瑞金市大柏地乡大柏地村,年逾八旬的红色义务讲解员刘承汉指着一面土墙上的弹痕,向游客介绍道

大柏地战斗遗址的一面土墙上弹痕累累(央广网发 邓浩亭 摄)
土墙上密密麻麻的弹痕,记录着90多年前的烽火硝烟。
1933年夏,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重返大柏地时,看到前村土墙上弹痕累累,他回忆起1929年2月的大柏地战斗,有感而作《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要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这么多年过去了,‘前村壁’上弹痕还看得清清楚楚,革命先驱们作出的流血牺牲,我们不能忘!”刘承汉动情地说。
刘承汉是大柏地乡的红军后代,也是一名老党员。从2001年起,刘承汉的讲解就没有停歇。这份对红色历史的坚守,他已接待了超过3000批次游客,听众总数高达6万人次。即便身体不适,他也不愿辜负任何一个游客。

刘承汉给游客讲述红色历史(央广网发 刘阳 摄)
在刘承汉的讲述中,昔日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再次浮现:缺乏武器的共产党人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部队追赶,利用山连山的口袋状地形设下伏击。大年三十抵达大柏地后,红军巧妙地诱敌深入,最终将敌人一网打尽,这场战斗是红四军转战赣南以来取得的首胜,被陈毅誉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
“要让红色记忆‘活’起来”
“光靠讲解也不行,得让游客们看见实实在在的物件,大家体会才会更深。”
为了更生动地讲好红色故事,刘承汉走村串户收集珍贵资料和展品,在讲述中把这些历史见证展示给游客。
在瑞金,还有很多像刘承汉这样的红军后代讲解员。他们默默守护先辈的足迹,用口述历史串联起红色记忆的碎片。“他们就住在革命遗址旁边,讲述着身边的历史见证。”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大柏地旧址讲解员刘阳介绍道。
“要把红色记忆传下去”
如今的大柏地,土墙前的游客络绎不绝。来自各地的人们在这里聆听红色故事,触摸历史的温度。当被问及坚持的动力,刘承汉总会指向那面弹痕累累的土墙——这面墙承载的历史,就是他和许许多多红色历史讲述者坚守的意义。

瑞金市大柏地乡大柏地村红色教育基地(央广网记者 周蓓 摄)
“以前读到诗词的时候,对战斗艰苦卓绝只停留在想象中,现在亲眼看见累累弹痕,亲耳听到生动讲述,才更深刻感受到我们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一名来自上海的游客动情地说道。
大柏地战斗遗址,是战争创伤的印记,更是红色精神的地标。先辈的浴血奋战,孕育出老区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而以刘承汉为代表的红军后代,正用实际行动让这份基因在新时代延续。从毛泽东笔下的壮丽词章,到红军后代的接力讲述,瑞金的红色传承从未间断,让“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的愿景也在新时代不断绽放光彩。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