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玉山 【讲述老兵的故事】​苏联专家的贴身警卫——访岩瑞镇老战士王文水

【讲述老兵的故事】​苏联专家的贴身警卫——访岩瑞镇老战士王文水

岩瑞镇东巷村的王文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为人谨小慎微,待人谦恭有礼。虽然已经九十高龄,对我们这些晚辈,还是客气地请坐让茶,令人感动。
老人身体尚好,不仅生活能自理,还开园种菜,料理得郁郁葱葱。八十八岁的老伴陈云香,身体较王文水更为健康,她身板挺直,快言快语。夫妻二人,自己料理三餐,另屋居住,很少依赖儿女,在他们这个年纪实属罕见。

5月30日,一个大雨瓢泼的日子,我们玉山作协一干人马,依约前来岩瑞采访为数不多的老革命战士。我们从东巷村老队部,抄近路踏水来到了老人家里。知道我们的来意,老人心情激动,却连连说自己没什么可写的。他打着伞,从隔了几丈远的另一间屋里给我们拿来了一沓证件。
王文水出生于1930年,解放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成年劳力。穷苦百姓翻了身,当家作主,扬眉吐气,只是家境依旧艰难。母亲早已去世,父亲经营夏布生意,往返于周边村镇。政府号召,未当兵的青壮年,要帮军属劈柴担水,王文水自然踊跃参加。那天他正帮本村一户军属劈柴,有两个平时与他家不睦的人故意找茬,说他柴劈得不够细。好脾气的王文水勃然大怒,站起来说道:“你们嫌我柴劈得不好,我当兵去,让你们给我父亲劈柴。”此时朝鲜战场如火如荼,西部剿匪局势严峻,政府号召年轻人当兵,随时可以入伍。王文水找到招兵办,当天就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几日后他的父亲到家,才知道唯一的儿子当了兵。好在部队还未开拔,父亲找到县里的训练营探望,部队很热情地给予招待。看到新中国新部队的新风貌,父亲也就放下心来,鼓励儿子在部队好好训练,勿念家里,一定要精忠报国。

王文水勤学苦练,练兵场上挥汗如雨,随时准备跟随部队上阵杀敌。解放初期,苏联老大哥派出大批科技基建人才,协助我国开展基础建设。王文水被调遣到南昌新建乐华镇,给苏联专家做警卫员。一个警卫班12个人,日夜保护苏联专家的安全。不能上战场,王文水有些失望,却迅速调整心态,积极投入新的革命任务。
修铁路,建大桥,盖工厂,攀山越岭。要提防自然灾害,雨雪冰雹。还必须警惕阶级敌人和国民党特务袭击搞破坏,这份工作的紧张程度丝毫不亚于打战。荒山野岭乱石林立,牛高马大的苏联专家不小心摔伤了腿,王文水与战友们轮流背着,从来没有耽误过勘探建设工期。野外蚊虫肆虐,战士们浑身溃烂,没有一个叫苦叫累。令王文水万分激动的是,他们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工作。望着浩瀚的长江,打下了一根根桥桩,铺下了一条条铁轨,天堑变通途。王文水更加感觉到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的万分正确和伟大,毛主席的无限英明。革命战士没有工资,没法寄钱给家里老父亲,只有牢记父亲嘱托,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王文水任劳任怨,忠实勇敢,恪尽职守,多次受到集体和个人表彰。遗憾的是,这些奖章在那段动荡的时代里,没能保存下来。
在部队服役五年,王文水被调往西宁铁路局公安派出所工作。七天七夜的火车,到了大西北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广阔天地。铁路是经济的命脉,茫茫大漠,戈壁荆棘,野兽出没,飞沙走石。王文水一丝不苟地完成任务,所辖区域从未出过乱子。第二年,27岁的王文水听从父亲安排,返回家乡与下镇的陈云香拜堂成亲,然后携妻子一起返回青海。在青海,他们生下了大女儿和二女儿。1962年,为响应国家号召,度过灾荒,同时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王文水主动打报告,退职回乡务农。至此夫妻二人相伴相守在家乡近六十年,又陆续生下四女一子。一大家人,紧随时代脉搏,平凡而幸福地生活着。
我们刚进门时,看到老夫妻的厨房是一间矮旧的房子,墙是石块垒的,下雨天没开灯很是昏暗。从厨房过一个门,是新建的两间砖房,粉刷一新,铺着地板砖,宽敞明亮。
王文水的儿子王作荣说,去年因暴雨老屋损毁,政府补助二万元,他再拿出近八万,帮父母重新盖的房子。因父母念旧,厨房那间老屋就留着用。王作荣的房子隔了两三丈远,一栋三层的水泥砖房。他平时在县城做装修,时常回家探望父母。六个姐妹,有三个嫁在本村,另三个离得也不太远,每年都多次回来照看。
我们问老人现在每月有多少养老金,他满意地说:“一个季度有五千出头,够用了。”王文水深情地说,现在就算是普通人家,生活都好过旧社会的地主。

辞别王文水一家的时候,雨仍在下。他站在门槛外屋檐下,朝我们不断地挥手,招呼我们常来做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博士县—玉山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yszc.com.cn/1734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970372399

邮箱: admin@yszc.com.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