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占焕云,1932年1月1日出生,现年89岁。玉山县下镇镇赛头社区人。
占焕云是一个在苦水中泡大的孩子。9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留下了孤儿寡母艰难度日。瘦弱的母亲靠帮别人洗衣服来养家糊口,拉扯大他们兄弟二人。
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所以占焕云小时候没有读过书。好在后来入伍当兵在部队学了六个月的文化,算是脱了盲。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占焕云响应党的号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2年2月,20岁的他验兵通过,成了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他的母亲虽然舍不得,但是深明大义,大力支持他去部队报效祖国。
1952年2月,他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在所属部队——番号二十一军六十二师一八六团一营三连任通讯员直至1955年3月。
当时的战争形势非常严峻,战士的生活非常艰苦。他们平常都住在山洞里。白天休息,一到晚上,炮火连天,地动山摇。很多战士因为营养不良,患上了夜盲症,就连大盘的面条放在跟前都看不到。后来,部队领导给每人发猪肝,一人一块,很多人吃了后眼睛就好了。
他作为一名通讯兵,是联系部队与后方,连队与连队之间的纽带,非常重要,所有的信息都靠他们传递。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要求他们有好的体力、脚力外,还要求他们要机灵,能够随机应变。
有一回,占焕云在送信时,在崎岖的山路上突然碰到了美国巡逻小分队。为了保护情报,他趁敌人没到跟前,迅速地将情报塞到口中,快速嚼碎吞进肚子。美国兵发现了他,马上将他包围起来并上前搜身。没有发现什么,就操起扁担使劲打他。占焕云被打得遍体鳞伤。天色渐渐黑下来,他趁美国兵没注意偷偷地溜进了树林,迂回回到了连队。
像这样惊险的事情,占焕云遇到的不止一次,只是时间太长,大多都忘了。
在他当兵期间,家里的母亲和弟弟作为军属也都得到地方政府的照顾。当时,占焕云的家还是用茅草盖的茅草房。有一回,村里干部来慰问军属,不小心打翻了灯笼,点着了茅草房,将他的家烧了个干干净净。后来,村里出资给他家盖了个新的房子。为这事,村干部还专门写信到部队跟他说明情况,让他不要记挂家里的事情,安心在部队服役。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1955年3月,占焕云再一次响应党的号召复员回家参加家乡建设。

由于占焕云是退伍军人,有过硬的素质,再加上他在部队学了六个月的文化,所以,他从部队复员后就先后担任了赛头村民兵队队长、民兵营长、村支部副书记、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委员等职务。
1966年2月至1975年3月,他任赛头大队党支部书记。参加了县七一水库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不怕苦、不怕累,肯做群众的领头羊,是人民群众眼里的好书记、好榜样。
从1975年4月开始至1982年5月,他担任了下镇公社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委员。在这期间,他到横街大坞场大队和广丰县壶桥大队参加社会主义路线教育。他为人忠实,思想工作做得特别好。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他在哪个岗位,他都属于编外人员,一直都没有转正。不是他没有机会,而是他从来都把机会优先让给了其他人。他说:“不管什么身份,都一样是干革命。”没有豪言壮语,但是却有了常人不常有的举动。
这里有件事值得特别地说一下。

1956年,占焕云结婚了。他的妻子是一个生活俭朴,心直口快,和蔼可亲的人。不幸于2014年因病去世。
他就是这样一个刚直的人。
据占焕云的小儿子占丰明的描述,他的母亲也是这样一位可敬的女性。她经常教育孩子凡事要早计划,早落实,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占丰明说他至今都秉持这种工作精神。正是这样良好的家教,他们才有了优秀的孩子。小儿子占丰明少年时从师范学校毕业,现在玉山县下镇中心小学任教,也是一名共产党员,还是学校的党支部书记。
如今八十多岁的占焕云,天天义务打扫下镇商贸城,每天大约要工作三、四个小时。他逢人就说:我老了,干不了其他事,就为乡里乡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我有手有脚,愿做革命的螺丝钉,不给组织找麻烦”这句话伴随着他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爬过了岁月的沟沟坎坎,并且还会照亮他以后的路。
作者简介:杨卫琴,江西省玉山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孩子,愿你与世界每天都是初相遇》在2018年第六届全国“书香三八”读书活动中荣获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