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上午,倾盆大雨下个不停。我随玉山作协一行走在采访抗美援朝老兵的村落。
我采访的老兵叫张荣为,是岩瑞镇东巷村下东巷人。生于1930年10月17日,今年92岁,虽然耳朵有点聋,但精神依然矍铄。知道我们此行的目的,他有点激动,眼泛泪光,他的思绪慢慢倒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
1951年初,美帝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张荣为在玉山入伍,深夜行军,走了半个月,每晚走一百多里,不能停。他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加入了一个机关枪连,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机关枪手。有半年的时间住在山洞里,与敌人交锋三次。这是他最难忘的一次战役……
朝鲜中部西南十华里的地方,四周都是高耸的山巅,中间有一块五六华里的开阔地,开阔地的中央,是一条横贯南北的公路。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从西南的边缘通过开阔地,向东流不到一华里的河床上有一座桥梁,这就是公路与桥梁交叉的地方。在这个交叉点的西南地区,有两三百个美国兵沿着公路的两侧,构筑着工事。在主要工事的出进口,还用坦克在那里作挡箭牌,公路上停着三三两两的汽车后面,拖着长长的炮身。白天,飞机在天空上徘徊掩护。
10月23日黄昏的时候,几天来战云弥漫,枪声不绝的战地上,竟呈现一片沉寂。
“碰!”一声响,空中的四个气球炸裂。这就是我们所盼待已久的响声——攻击信号。
炮火从四面八方像雪花一样飞向敌人的阵地。美国兵顿时失魂落魄,有的伏在地上,头恨不得埋到地下去,有的钻到汽车轮子下,有的爬进工事,头也不敢露。有的跑掉了帽子也不顾,这真是一幅难以形容的狼狈画面。
从远处不到一千公尺的山地里,有十多个身手敏捷的战士,在炮火的掩护下,通过了敌人机枪的封锁线,接近到开阔地边缘的河沿。这就是攻击部队最先头的一个突击班。班前头的第一名,便是张荣为同志。这个班的任务,是要攻击敌人公路旁的一个核心工事,就像一把尖刀直刺到敌人心脏一样,之后兄弟部队再把整个地区的敌人分割消灭。这个任务是艰巨的,因为突入敌人心腹时,会受到敌人各方面的火力打压,不但补给有困难,伤亡也会大。可是这些问题,他们无暇考虑,突击班在班长的指挥下,很快安全地接近到距离桥梁不到一百公尺的地方,这正是攻击目标最近的距离——三百多公尺。他们立即向敌人展开猛烈的攻击。这时候,给自己掩护的炮火,和敌人从各方面打来的枪弹,在开阔地上冒起一阵阵的硝尘和烟雾。突击班的战士们,冒着弹雨,穿过尘烟,匍匐前进,从死尸遍野的敌人身上补充弹药。
英雄们有了枪弹,好比老虎长了翅膀。敌人的枪弹,哪能挡得住他们的前进。在前进中一个两个……五个同志都倒下了,负伤了,可是他们知道:这是敌人的垂死挣扎。愈接近敌人,胜利便愈有把握。一声:“前进!”敌人的核心工事,就摆在英雄们的面前了。
奇怪,工事里一个敌人也没有,只有一辆遍体鳞伤的坦克躺在洞门口,地面上看不出一点异样,也找不到一个敌人逃跑的足迹。只见路旁有一辆盖着帐篷的汽车,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班长走向汽车,想搜查一下。其余三个人正搜索工事的周围,“啪啪啪……”一阵冲锋枪响,吱吱吱……响的子弹直飞向汽车,班长的肩头中弹了,张荣为同志端起冲锋枪,“啪啪啪……”来不及瞄准便给敌人一阵威吓的射击。果然,在公路那边的两个敌人,头缩到地里面去了。张荣为情急生智,不等敌人抬头,他便抢上前去,接连一阵扫射。那两个敌人倒下了。张荣为同志一见眼前的情景,不由得心头发毛,满头冒汗。
原来他面前是一个十多公尺见方的一个工事——休息掩体,从地平面掘下两公尺多深,上面盖着帐篷和薄薄的一层土,伪装得同地面一样。这两个被打死的敌人,正在这个工事的进出口,洞里面全是美国兵,“哇!哇!”地叫。张荣为眼瞅自己弹夹的子弹快打光,如果射击中断了,说不定敌人就会往外冲,他急忙把开关拨到点发上,右手端枪一发一发地作点放封锁洞口,左手掏出手榴弹,用牙咬开弹盖,又咬住拉火圈,这样齿手合作的把手榴弹投进洞口去。轰的一声,只炸得敌人鬼哭狼嚎般。趁着手榴弹爆炸的一刹那,又迅速换上了新弹夹,一阵枪响连着的便是一声手榴弹。没有间断的一颗两颗……他身上的四颗手榴弹投完了,工事里面的敌人还在乱叫唤,这时候他嘶喊:“快掩护!快掩护!”
可是,在公路那边的两个战友,正在应付几个敌人的反击,根本无法分身,只有肩头负伤的班长爬起来依托汽车头,一枪接一枪地向洞口射击,替他掩护。危险瞬间,他从敌人死尸上,找到了四颗手榴弹,他照样地一阵枪一阵弹地,当投到第七颗手榴弹时,在帐篷缝的远处,伸出来一条白色的毛巾,——这是投降的信号。张荣为同志右手端着满匣子弹的冲锋枪,左手拿着手榴弹,用大拇指顶起拉火圈,作好了应变的准备后,才停止了射击招呼着:“欧开!欧开!顶好!顶好!”几声招呼后,敌人很有经验地把枪托朝上从帐篷缝里一根两根……数十根枪都丢到工事外,接着举起双手一个两个……三十几个同一姿势的美国兵鱼贯地走到洞外,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走到公路上。最后还有几个特别胆小的俘虏,眼见一颗揭开弹盖的手榴弹在他手上挥动,吓得面如土色,颤颤巍巍地不敢走出洞外。这时候,张荣为太兴奋了,他站了起来,用手去招唤他们,“欧开!欧开!顶好!顶好!”一直把最后几个美国兵叫出来,交给跟上来的兄弟部队后,他已经支持不住累倒了。
张荣为老人讲到这里,兴奋地唱起了歌,“雄赳赳,气昂昂……”。
1954年6月终于撤离战场,张荣为在东北新城的白庙镇搞建设,呆了整整两年。1955年他在弋阳修了一年的南昌铁路。之后回乡和老伴王明珠结婚,生下三子一女,一起建过大阪底水库、七一水库,还到山区烧过炭,现在和大儿子住在一起,每月有政府1千多元的补助。临走时,张荣升老人颤握着我的手,苍额的皱纹舒展着:“我感谢政府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