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玉山 党史百年天天读 · 9月13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精神述评

党史百年天天读 · 9月13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精神述评

重要论述

1941年9月13日

毛泽东向中共中央妇委、西北局联合组成的妇女生活调查团作关于农村调查的讲话。谈到调查研究的作用时指出:认识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革命需要作调查研究工作,首先就要了解中国是个什么东西(中国的过去、现在及将来)。我们是信奉科学的,不相信神学。所以,我们的调查工作要面向下层,而不是幻想。同时,我们又相信事物是运动的,变化着的,进步着的。因此,我们的调查,也是长期的。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作调查,然后,才能不断地认识新的事物,获得新的知识。我们的调查工作,是要有耐心地、有步骤地去做,不要性急。谈到调查方法时提出两点:(一)对立统一,阶级斗争,是我们办事的两个出发点。我们认识事物需要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先分析后综合,在分析中也有小的综合。(二)详细地占有材料,抓住要点。材料是要搜集得愈多愈好,但一定要抓住要点或特点(矛盾的主导方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十样事物中,如果你调查的九样都是一些次要的东西,把主要的东西都丢掉了,那末,仍旧是没有发言权。今天中国主要的矛盾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成为次要的。西安事变前主要矛盾在国共两党之间,而西安事变后主要矛盾则在中日之间。因此,今天无论解决任何问题,都应该以这个主要矛盾作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又指出:各个人特点不同,因此,要采取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是,主要的一点是要和群众做朋友,而不是去做侦探,使人家讨厌。要在谈话和做朋友的过程中,给他们一些时间摸索你的心,逐渐地让他们能够了解你的真意,把你当做好朋友看,然后才能调查出真情况来。群众不讲真话,不怪群众,只怪自己。

1956年9月13日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就八大的准备工作发表讲话,指出:大会发言要精,要生动,要多种多样,要短,要有内容,要有表扬,有批评,有成绩,也有缺点,要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要千篇一律。一片颂扬,登到报上净是好事,那就不好看。讲话着重谈到中央领导机构的设立问题,指出:中央准备设四位副主席,另外还准备设一个书记处,总书记准备推举邓小平同志。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党,这样的大国,为了国家的安全、党的安全,恐怕还是多几个人好。毛泽东在讲话中还特别介绍了邓小平和陈云,指出:我看邓小平这个人比较公道。他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办事。这个人比较顾全大局,比较厚道,处理问题比较公正,他犯了错误对自己很严格。他是在党内经过斗争的。至于陈云同志,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好人,他比较公道、能干,比较稳当,他看问题有眼光。不要看他和平得很,但他看问题尖锐,能抓住要点。这篇讲话收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2016年9月13日 

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成立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向武汉联勤保障基地和各联勤保障中心授予军旗并致训词。他指出,组建联勤保障基地和联勤保障中心,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着眼于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化军队领导指挥体制改革、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现代联勤保障体制的战略举措,对把我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打赢现代化局部战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他强调,联勤保障部队是实施联勤保障和战略战役支援保障的主体力量,是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决听党指挥,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弘扬优良传统,加强作风建设,纯正部队风气,始终坚持部队建设正确政治方向。要聚焦能打胜仗,牢固树立战斗队思想,坚持战斗力标准,深化军事斗争后勤准备,加快融入联合作战体系,积极开展实战化训练,提高一体化联合保障能力,确保随时拉得出、上得去、保得好。要锐意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改革,优化制度机制,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要优质高效保障,强化服务意识,改进保障方式,严格政策制度,做好供应保障,服务官兵、服务战斗力、服务部队建设,不断为强军兴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史回眸

1922年

9月13日 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创刊。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还创办了《新青年》《前锋》《中国共产党党报》等刊物。

1959年

9月13日-10月3日 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举行。

1979年

9月13日 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3年12月31日,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89年12月26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2年

9月13日 中央顾问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邓小平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央顾问委员会是中共十二大根据新党章选举设立的,以发挥许多从第一线退下来的富有经验的老同志对党的事业的参谋作用。十四大上决定不再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从十二大到十四大,中央顾问委员会协助党中央,为维护党的团结和社会稳定,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党、国家和人民建立了历史性功绩,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历史瞬间

1922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图为该刊创刊号。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精神述评

编者按: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在100年的光辉历程中,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同时铸就了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民族特征的伟大精神,形成了独特的精神谱系,这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撑和宝贵财富。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需要我们读懂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密码,汲取百年党史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力量,激发新时代奋斗前行的内生动力。

2003年6月24日,一个被载入史册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解除对北京的旅行警告,标志着我国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
18年前的那个春天,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冲击,党中央从容应对、指挥若定,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在艰难复杂局面中一手抓防治工作,一手抓经济建设。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伟大的抗击非典精神鼓舞全国人民筑起阻击疫情的钢铁长城,书写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英雄篇章。
2003年6月23日,登上列车的沈阳军区医疗队员与赶来送行的康复患者隔窗告别。当天,首批990名在北京小汤山医院圆满完成“非典”患者救治任务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医务人员离京返回部队。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
与疫情赛跑 为生命接力——团结一心筑“长城”
2003年伊始,非典疫情不期而至,蔓延速度和危害程度大大超出人们想象。
当年2月中下旬,疫情在广东局部地区流行;3月上旬,在华北地区传播和蔓延;4月中下旬,波及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确诊数字不断攀升,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旅游、餐饮等行业遭遇极度“严寒”,担忧恐慌情绪在部分群众中蔓延。
“一定要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2003年4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坚定发声。
将非典列入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建立、完善公开透明的疫情报告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成立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对农民和城镇困难群众中的患者实行免费医疗救治;实施群防群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党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及时有效的举措,为科学有序阻击非典、消除恐慌情绪发挥了重要作用。
危难时刻,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义无反顾投身于抗击非典的战斗中。
“我是党员,让我去!”各地共产党员主动请缨,冲锋在前。无数积极分子火线递交入党申请书,在抗疫一线庄严宣誓。
邓练贤、叶欣、陈洪光、梁世奎、李晓红……医务人员以生命之躯迎击病魔,不惜献出生命。
与疫情赛跑,为生命接力,全国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合力攻关,不到10天时间启动80多项科研攻关项目。
全民共同参与群防群控,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成效卓著,受到了包括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
2003年7月2日,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最后出院的3名“非典”患者之一(右一)向白衣天使们表示感谢。新华社记者 陈学思 摄
非典期间,生命之爱、同胞之爱、祖国之爱在世间涌动——
“这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有谁能置身事外?”
“这是非常的考验,英雄辈出的中华民族,何惧灾难险阻!”
处处真情涌动,全国团结一心。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华民族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筑起抗击非典的钢铁长城。
和衷共济 八方支援——迎难而上创奇迹
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春天。
“北京,我们支持你!”非典期间,河北向北京运送救援物资的车上贴着这样的条幅。上海、天津、辽宁、山东、河南、海南……一条条生产线开足马力,不舍昼夜生产援助物资。
一位在医院坚守的医生收到女儿的来信,让她放心。女儿放假在家,老师和邻居经常前来看望,还送来水果和饭菜;有的同学专程赶来,陪她女儿打球聊天。
在广州,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捐献钱物,慰问医护人员,关心他们的家庭生活,帮助康复患者调整心态,对非典患者家属进行心理辅导,为刚刚解除隔离的家庭子女补习功课,有力地支援了非典防治工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实施封闭隔离当天,隔离带外的人行道旁,挂满了中国结、黄丝带、千纸鹤和卡片,寄托着人们对早日战胜疫情的希冀和祝愿。
2003年6月24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听到世卫组织对北京“双解除”的消息后,露出胜利的笑容。当日,世界卫生组织取消对北京地区的旅行警告,同时将北京从有疫情传播地区的名单上去除。新华社记者 王呈选 摄
2003年4月24日,4000名施工人员、500台施工机械开赴北京小汤山,仅7天7夜,便奇迹般建造起一座拥有1000张床位、当时全国最大的专科传染病医院,为世人所惊叹。
从4月15日到4月19日,短短几天时间,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就研制成功1小时检测试剂盒。
远在挪威的一名中国留学生为祖国的抗疫故事所感动,在一封来信中写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但有鲜花和掌声,更会有荆棘和风雨。祝祖国百折不挠、愈挫愈勇。
弘扬精神 赓续魂灵——凝聚力量赢胜利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非典期间彰显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伟大精神,不仅鼓舞中国人民携手共克时艰,取得抗击非典的胜利,并在此后继续迸发出磅礴的精神伟力。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参照当年“北京小汤山”模式,武汉火速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中国奇迹”再次震惊世界。
2003年5月7日,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的两名后勤保障人员在向隔离病区运送物资。新华社记者 王呈选 摄
舍生忘死,义不容辞。危急时刻,伟大精神之光再次闪耀大江南北。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无数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不少参与过小汤山医院救治工作的医护人员主动请缨,毅然奔赴武汉,誓言“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神州大地,一个个英雄故事催人泪下。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跨越时空的抗击非典伟大精神,为中华民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积聚起生生不息的奋进力量。大力弘扬这一伟大精神,将引领我们不断披荆斩棘、攻坚克难,赢得一个个新的胜利。(记者姚均芳)
2003年5月7日,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的两名工作人员在医院进出口通过红外热成像系统对进出人员进行体温监测。新华社记者 王呈选 摄

来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习强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博士县—玉山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yszc.com.cn/2957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970372399

邮箱: admin@yszc.com.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