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玉山 中国文房里的玉山制造

中国文房里的玉山制造

书房,又称文房,是文人读书挥毫之所,亦是精神栖息圣地。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中国文人,历来对文房配置极为讲究,除书架、书案、书几、书籍外,文房用品繁多,因笔砚纸墨必不可少,推为文房四宝。需求催生产业,文房用品产业应运而生,湖笔、歙砚、宣纸、徽墨成为行业代表,名匠佳作常常一品难求。

玉山于唐证圣元年置县,境内文房制品,几度辉煌而又生生不息,上入庙堂,下至草野,远及异域,千余年来,未曾缺席于文房。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迅速的今天,传统文房用品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回眸玉山千年文房制造,重温传统文化,为传承创新计,当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清代的冰肌铁骨笔

玉山毛笔生产起源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当初制作较为简单,品种不多,后经玉山笔工精心制作,逐步改良,已能生产三十余个品种。制笔作坊也不断增加,至民国期间,已有生花阁、同文堂、圣魁斋、圣文堂、文林堂和文会堂等十余家笔坊,制笔工匠多达近百人,产品远销浙江、河南、福建和四川等省。
1956年,合作化高潮时组建了玉山县毛笔厂,民间又称毛笔社,当年就生产毛笔19万支。笔厂师傅在继承传统古法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外地经验,毛笔品质大为提升。所生产的冰肌铁骨、极品纯净紫狼毫,深受客户喜爱,香港客户慕名来函求购。以冰肌铁骨笔为例,他们选料讲究,于寒冬二九之时,专取兔毫,精心制作。该笔有冰雪之肌,贮墨丰润,弹力充劲,挥毫时如有铮铮铁骨之气。同时,他们还进行了技术革新,部分工序实现了半机械化,功效比手工提高近4倍,产量实现了大提升。产品除少数内销外,大部分与玉山产罗纹砚一起,远销日本等东南亚各国。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年仅来自日本的订单,曾一度超过40万支。
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受市场冲击,县毛笔厂因经营不善,改组为玉山工艺品厂,不久又不得不关门停业,确实是一件憾事。近年,一些有识之士正筹划重建玉山制笔,希望能早日见到玉山毛笔重现市场,重回文房。

明代的玉版纸

玉山造纸,历史悠久,最为称道的则是明代前期玉版纸,行销天下,引领风骚百余年。

明代玉山产玉版纸,规模之巨,为世所冠。明朝洪武年间,玉山划归江南西道所辖,玉山造纸业快速发展,百余年后,邻县永丰、铅山才相继兴起。当时整个信州造纸业有槽房600多座,玉山就达500余座,大多分布在玉山北乡,以峡口居多,且每座槽房可容纳百数十人。这些在明《江西大志》和清同治十二年(1873)《广信府志》均有所记载。现在我们可以推断并相信当时的槽房,一般少则三、五十人,多则百数十人,如果按每槽五十人的较低标准计算,当时玉山的槽工可达2.5万人,这还不包括与造纸相匹配的运输、贸易人员。须知当时玉山总人口并不多,据明嘉靖《广信府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玉山县14413户,80075人。足见玉山造纸,规模之巨,称冠于当时,并引领江西乃至全国的造纸业发展。

明代玉山产玉版纸,品质之高,为世所重。明洪武年间,玉版纸就成为朝庭贡品。清同治《玉山县志》记载,玉版纸“明时与永丰、铅山同贡。”让世人意想不到的是,成为贡品的玉版纸,除了满足朝庭书册、手卷等需求外,还影响了宫庭日常生活,成为宫女美丽脖子上的护领纸。明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宫女护领》称:“宫女衣皆以纸为护领,一日一换,欲其洁也。江西玉山县贡。”把纸作为护领,真是一大创新,这至少说明玉版纸品质之佳,不仅洁白平整,而且有型又不伤皮肤。

当然,玉版纸主要用途,还是文人墨客的高档文房用品。明朝的费寀(1483年-1548年),系内阁首辅费宏之弟,曾官至礼部尚书。玉山一名叫姜子晦的人赠送了他一刀玉版纸,就让这位朝庭大臣欣喜不已,并赋《玉版纸歌谢玉山姜子晦》诗一首。费寀在诗中开篇即称“姜郎来自怀玉山,赠予玉版盈百番。凝脂傳粉骨肉称,截肪砑雪光芒寒。闲来拂拭展高处,皎如水晶帘幕。翻出洞府悬人间,又疑瀑布泻石壁。”极尽美誉之词,将玉版纸一番赞美。接着又说这纸如何来之不易,成之艰辛,最后一句“聊述辛勤说纸难,莫使学语小儿涂窗作鸦轻抹涴。”足见其对此纸珍爱非同一般。费宏、费寀是地道的铅山人,对玉版纸如此高誉,可以推断玉山造纸此时仍优于铅山造纸。从洪武年间到费寀之时,已历百余年,玉山造纸,辉煌不止百年。

到明后期或明末,由于战乱等原因,玉山造纸逐渐衰退,玉山产玉版纸退出了文人文房。而从清代,到民国,乃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玉山境内仍然有楮皮纸、棉纸、土纸等生产,这些都不能成为高档文化用纸,玉版纸的荣光停留在明朝的那些岁月,成为玉山人心中的“明朝那些事儿”,让人唏嘘不已。

元代齐峰墨

元代之前,未见玉山有制墨的记述,然自著名墨工魏元德居玉山七都齐峰山制墨,所制齐峰墨成为当时江南三大名墨之一,玉山制墨业才横空出世,名重一时。
魏元德,名景仁,字元德,以字行,河北大名人,居住在玉山七都齐峰山制墨。据元代孔克齐《至正直记·墨品》载:“江南之墨,称于时者有三:龙游、齐峰、荆溪。”魏元德曾将所制齐峰墨进献于朝庭,深得元惠宗嘉赏。据元翰林直学士宋褧《送墨工魏元德序》载:“至正五年(1345)六月庚午,皇帝御慈仁殿,中书右丞领宣文阁事,臣达实特穆尔进魏景仁所制墨,朱户敞晃,锦囊启封,玄光溢目,芳香袭左右。上嘉赏之,敕崇文少监臣明理藏于阁,命赐内帑币帛,景仁拜辞下。”齐峰墨惊艳于慈仁殿,从此声名大振。
齐峰墨选料讲究,制作精良,成之不易,成为当时一墨难求的高档文房用品。当时不少大臣、文人为之赋诗以赞。国子祭酒、翰林学士张翥曾有一诗,为我们描绘彼时齐峰墨——《玉山墨工魏元德名一时,赠之以诗》:
魏郎应得庭珪法,未数松泉与雪堂。
万杵熟胶香入剂,一螺点漆黑生光。
抡材合致图书府,留价争倾翰墨场。
我有诗囊须剩袭,草玄归去老山房。
清同治《玉山县志》卷一载:“齐峰山,七都,形似屏。元魏元德,善制墨,居焉,今失传。”元德之后,玉山再无名家制墨,中国文房再无齐峰墨。

千年罗纹砚

 

玉山罗纹砚,石面光泽,呵气成珠,沉浸水中,湿润如玉,具有发墨快、贮水不涸之特点,因其纹理似丝罗,故称罗纹砚,又因其石产于怀玉山脉,又称怀玉砚。
自唐中期,玉山山民便开始斫石为砚,至宋,罗纹砚便已成为文人相赠文房佳品。朱熹尝得其玉山籍弟子徐斯远所赠怀玉砚,喜作《怀玉砚铭》:“我辑坠简,大法以存。孰挚其宝,使与斯文?点染之余,往寿逋客。墨尔毫端,毋俾玄白。庆元丁巳三月庚子。”并有题记云:“怀玉南溪,近出此石,徐斯远以予余方讨《礼》篇,持以为赠。会分半稿以属吕子约于高安,因缀寄之。庆元疆圉大荒落南至,晦翁记。”从题记可知,朱熹将此砚转手送给高安的吕子约。怀玉砚成了上佳礼品。
从唐宋元明清,直至今日,罗纹砚的生产始终未中断过,也就是说,千余年来,中国人的文房里,玉山产罗纹砚从未缺席,真是神一般存在。除了砚储量较为丰富外,得益于罗纹砚产品定位,主要是两大品类:一类是物美价优的素砚,面向学生或初学者,好用买得起,畅销无阻,另一类是精选石料精心制作雕砚,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使用或收藏佳品。素砚与雕砚,两大品类的罗纹砚,满足了市场对高、中、低档产品的全部需求。罗纹砚最大的特点就是研墨好,实用性强。书法大家启功先生,生前尤喜用一方很普通的罗纹砚研墨。罗纹砚成了老人家的案头宝。
从民国时期开始,罗纹砚就已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组建了玉山县砚台厂,产量逐年提升,据1985年《玉山县志》记载,1979年,全县砚台产量达11万余方,近些年来,年产量更是百万方计,这使得罗纹砚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产销量最大砚种。2016年,经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认定,授予玉山县为中国罗纹砚之乡。
近十年来,以陈文武、廖芝军、俞林芳、朱国彬、孙文康、叶金荣、叶俊岳等为代表的一批制砚工匠,注重雕砚技艺的借鉴学习,作品在国内频频获奖,罗纹砚无论是创作题材的广度还是技艺水准的高度,足以比肩国内其他砚种。以应伟,徐裕良等为代表的年轻人,注重素砚的文创开发,一大批美轮美奂的素砚(学生砚)获得专利,成为线上线下的抢手货。如今,但有文房处,必有罗纹砚。千年罗纹砚,成为最具玉山符号的传统手工艺品。

玉山造文房四宝,虽说有历千年而生生不息如罗纹砚,有引领风骚百余年如玉版纸,有似巨星闪烁如齐峰墨,有看似平淡实则奇如冰肌铁骨笔,以一县之域,而四宝兼具,当为世所罕见。究其因,大致有三:一则地有天赐禀赋之利,玉山属浙赣交界,吴头楚尾,区域交通便利,有“八省通衢,两江锁钥”之说;二则有民包容兼蓄之质;三则邑有崇文尚教之风,有“中国博士县、才子乡”之美誉。文房产品制造,一经落地,能在当地更好地融合与传承。如今,新一代玉山文房工匠,正脚踏实地,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推出更高品质的玉山制造。

本文原载《中国文房四宝》2023年第4期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玉山之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博士县—玉山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yszc.com.cn/8503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970372399

邮箱: admin@yszc.com.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