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龙纹玉带钩,长5.72厘米,宽1.63厘米,厚1.56厘米,玉带钩成长条倒钩形,从侧面看为“S”形,一端有钩,钩首成龙形,龙首回望,龙头微昂,龙眼凸出。背上有柱,柱下有圆形钮。采用浮雕、圆雕、阴刻等技法,造型优美,线条圆润流畅。
带钩,古时又称“钩”,是古人所系腰带的挂钩,功能相当于现代的皮带扣。中国古人历来有“束带矜庄”之说,古人将束带看作是一种修身标准乃至人生态度,而带钩是束带必不可少的专用工具,它不仅蕴含厚重的文化内涵,同时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带钩作为衣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实用功能之外还兼具装饰功能,制作往往十分精美。战国时期,玉带钩的器形已经基本确立,即由钩首、钩身和钩钮三部分组成。当时,玉带钩不仅为日常所需要,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西汉时期是玉带钩发展的鼎盛期,玉带钩琢磨细致、刀法简练。这一时期,大多通体光素无纹,钩首头形也雕琢得非常简洁,开始出现简单的龙形装饰。汉代以后,因服饰的改变,玉带钩的实用意义减退,数量减少。到了元明时期,玉带钩的制作开始回升,钩首多为龙头形,造型优美、技艺高超、玲珑奇巧、颇有神韵。这表明此时玉带钩已由实用性逐步转向了玩赏性。大量考古资料证明,玉带钩一般都被系在主人腰间随葬,可谓跟随主人寸步不离。
在古代“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彼德焉。”玉的温润色泽象征仁慈,坚硬质地象征智慧,不伤人的棱角表示公平正义。民间相信玉能护身、驱邪,代表着正气和灵性。而玉石文化中,最突出的就是“琢”,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唐四禽纹菱花镜,1982年12月从玉山仙岩镇毛家村征集,直径10厘米。形制为八瓣菱花形,通体乌黑发亮,扁圆钮,内区饰四禽纹,两两相对,两只在花枝中飞舞,两只在花枝中站立。外区一周饰折枝花卉纹,刻画逼真,意趣盎然。纹饰寓意“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表达了人们对美满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铜镜,古名鉴。在现代人的意识里,认为主要是为了照容之用;但在古代,它历经几千年才真正发挥实用功能,进入寻常百姓家。它经历了神器、礼器、贡器、赏器、实用器等历史阶段。
铜镜以战国、两汉和唐代最为著名。唐代是铜镜发展的第三次鼎盛时期,铜镜制作精细、质地优良。在造型上突破了汉式镜,创造出各种花形镜,如葵花形镜、菱花形镜、亚字形镜等等。图案一改汉代以来千篇一律的具有升仙思想的仙人异兽纹,由象征幸福和爱情的鸾凤、鸳鸯、蟠龙、海兽葡萄、人物故事以及繁花似锦的花卉纹所代替,显示出一种划时代的革新。唐代铜镜的纹饰和总体布局,突破了前期的程式规范。铜镜的构图虽然还是环绕式和对称式的表现手法,但是布局清新明朗,自由活泼,流畅华丽。不仅注重图案装饰美,还重视外在形式美,使主题纹饰内容和外在形式结合在一起,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美、和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