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后悔,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我还是会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在搀扶摔倒老人被误解、殴打后,17岁少年孟欣轩坚定地说。
守护善举,莫让见义勇为的热血变凉!
扶还是不扶?面对这一两难的抉择,孟欣轩出于善良的本性,忠于自己的内心,毅然选择了“扶”。然而,自己的好心换来的却是受助者的殴打和要求赔偿。 孟欣轩的遭遇,令人不由地想起“扶不扶”的典型案例“彭宇案”。虽然这一案件已经过去多年,但它又好像从未离开过。 当今社会,善举被误解为恶行的事件仍时有发生,许多人在面对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时,不再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而是陷入了深深的犹豫。曾几何时,“老人扶不起,好人做不得”成为一种无奈的认知。难道救人危难不该是出于本能而为?难道义举之前还要先掂量行为后果,抑或是先拍照留证?如果没有监控,善行者是否需要自证清白?摄像头是否会成为检验善恶的唯一标准?这是一个道德和法律的难题,现实中很多人被迫选择成为一个旁观者甚至是擦身而过的路人。 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是孟欣轩,我们扶不扶?如果有一天,当我们老了,在路边摔倒了,看着身边漠然的背影,是否会想起曾经纠结的自己?当社会的良知被撕裂,受伤的终将会是我们自己。 令人欣慰的是,孟欣轩的善良和勇敢得到了公安机关的力挺和守护,真相得以大白,正义得以伸张。 尽管遭遇了误解,但17岁少年仍然表示“不后悔”,没有放弃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平实的话语、这青春的面孔,以及身后执法机关的坚强后盾,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孟欣轩扶起的不仅是一个老人,更扶起了人心和社会的良心。正是因为有了孟欣轩,有了孟欣轩们,这个社会才如此温暖。 我们在倡导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的同时,更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坚决打击讹诈行为,保护那些勇于伸出援手之人。只有这样,“扶不扶”才不会再成为问题,而是每个人心中的坚定选择!良知值得尊重,善举必须守护!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坚守良知见义勇为者不可使其热血变凉!
来源:抚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