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低空经济看南昌 英雄城何以“振翅高飞”

低空经济看南昌 英雄城何以“振翅高飞”

新华网南昌8月28日电(吴亚芬)千米之下,机遇无限。

从无人机表演、观光旅游等消费场景,到电力巡检、农业植保等生产场景,低空经济这一全新的综合经济形态,已经成为“群雄并起”的发展“新赛道”。

近年来,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诞生地——江西南昌,依托深厚的航空产业底蕴,积极推动和布局低空经济,在产业链升级、应用场景拓展、高标准规划引领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频频吸引业界关注。

2025年南昌市迎春烟花晚会上,2660架无人机在赣江上空组成不同的字样和造型。新华网发

老底子“长出”新产业

今年7月,南昌西部航空产业园和南昌低空经济集聚区相继开园,覆盖无人机研发、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制造、低空物流等核心领域的十余家科研机构、企业签约入园,为南昌低空经济发展按下发展“加速键”。

1954年,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在这里翱翔蓝天。七十余年过去,如今低空经济在此蓬勃发展,英雄城的产业“进化”恰逢其时。

“南昌是我们国家航空工业的发源地,有着多个新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的光荣历史和积淀,具备强大的航空产业根基。”江西航空研究院副院长余斌认为,南昌航空产业起步早、底蕴深,发展低空经济具有资源和技术的先发优势。近几年,低空经济作为从航空产业基础上“生长”出的新生态和新经济模式,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南昌已然敏锐地捕捉到其与自身优势的高度契合点,展现出强劲的实力:

——以扎实的产业链为根基。南昌航空城集聚一批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既有洪都、探索者等整机企业,也有中发天信、三瑞智能、驰宇光电等核心零部件企业,还包括嘉鼎先进复材、宝航新材料等关键材料企业,初步形成覆盖设计、试验试飞、审定、制造、交付等环节的产业体系;

——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支撑。瑶湖机场具备完善的通航飞行起降条件和配套基础设施,是通航企业开展日常试验试飞、飞行训练的重要平台,起降场、维修中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以协同的创新体系为动力。设立北航江西研究院、江西航空研究院、江西先进复合材料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通过创新链、产业链“双链”对接会等方式,推动科研机构“研发清单”和企业“需求清单”精准对接,孕育了一批尖端科研成果。

低空经济看似“飞”在空中,发展的根基依然在地上。作为全国首批26个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示范集群之一,南昌依托南昌航空城产业集群,将资源要素进一步向低空经济领域倾斜,形成了涵盖自主研发、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和综合服务等相对完整的低空经济产业链条,创新正多点开花。

科研创新跟着市场走

“无人机起飞,开始作业!”500千伏南进线上,江西超高压供电公司输电监控(数字化)班班长梅立通通过智能飞控终端,同时操控4架无人机进行巡检。在需要高空作业的场景中,用无人机替代人工已成为共识,这项集群智能巡检技术首次在超高压线路上应用,使巡检效率提升3倍。

农业领域也因低空技术发展迎来变革。三夏时节,江西省绿能农业公司的稻田上空,植保无人机在飞手的操纵下,进行病虫害防控飞防作业。公司总经理宁江表示:“我们不仅用无人机进行田间管理,还利用其测绘航拍监测水稻种植面积,效率比人工提高百倍。”

最让人惊艳的是城市上空的艺术呈现。今年南昌市迎春烟花晚会上,2660架无人机在赣江上空组成“飞阁流丹”“滕王阁序”“金蛇献瑞”等字样和造型。负责这场表演的江西空中未来科技创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凌岳回忆:“无人机从去年的2400架增加到2660架,场面更加宏大,图案设计更加复杂。为此我们对飞行效果及路径进行了大量优化,采用了高精度精准定位技术,确保呈现的内容更加立体、美观。”

南昌低空经济的腾飞之路上,场景应用与技术创新正在形成同频共振的良性循环。真实应用场景不断倒逼技术创新,而技术突破又为拓展应用场景边界提供可能。

2024南昌飞行大会航空企业展区拍摄的小鹏汇天飞行汽车。新华社记者 隋尚君 摄

江西宝航新材料有限公司将金属3D打印技术应用于航空工业无人机零部件制造,为卫星天线支架供应高品质3D打印铝合金材料,实现了更高效率的产品设计与输出,满足了航天工业对材料稳定性、可靠性和性能一致性的更高要求。

江西航空研究院作为江西省内专注航空技术研发的重要机构,积极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紧密围绕物流运输、城市空中交通等市场需求,开展前沿飞行器技术的创新与攻关。研究院副院长沈亮介绍,基于大量市场调研,研究院重点围绕一批技术门槛高、应用潜力大的产品方向进行研发,其中包括高性能油电混合分布式涵道飞行器、氢能固定翼大载重无人机、长航时高可靠固定翼无人机,以及中小型无人机通用发射技术。这些研发项目未来将服务于低空经济发展需求,获得了国家及省市的多层次支持。

探索产城融合新路径

随着低空基础设施网络的完善、监管服务平台的建设和空域管理机制的创新,低空经济将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但同时也面临空域管理、技术标准、安全保障等共性挑战,需要持续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

在这场“空中竞赛”中,南昌不仅要实现产业规模的增长,更要探索低空经济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从《南昌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简称《方案》)中可以发现,南昌已有清晰的发展路线图。

《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市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160家,产业规模达到350亿元;建成150个以上起降场点,开通100条以上低空航线。《方案》还规划了多元应用场景:拓展城市低空配送,建设多层次物流枢纽体系;发展城市空中交通新业态,推进载人载货飞行;开展低空观光体验游;构建智能化低空遥感监测网。这些举措将助力南昌打造“全国低空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依托深厚的航空工业底蕴,南昌航空城集聚了一批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新华网发

高标准的规划蓝图,正在转化为攻坚克难的“施工图”和生动实践。南昌高新区作为南昌航空工业的主要承载地,多年来积淀了深厚的产业基础与创新资源。面对低空经济兴起的时代机遇,高新区抢抓风口,专门规划建设了低空经济集聚区,在通用航空、无人机、eVTOL等新兴赛道谋篇布局,推动航空制造与现代服务深度融合。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和企业培育,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低空产业项目在此加速集聚,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正在从传统航空制造基地向低空经济综合示范区稳步迈进。

未来已来。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南昌市共有航空制造及相关企业108家,2024年航空产业实现营业总收入918.3亿元;低空经济相关企业40家,2024年低空经济实现营业收入约140亿元。

从新中国第一架飞机起飞的地方,到今日低空经济的新高地,英雄城南昌正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在低空经济的新赛道上加速奔跑,为传统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来源:新华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博士县—玉山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yszc.com.cn/13616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