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振兴 修水茶文化 | 千年传承 香飘四海

修水茶文化 | 千年传承 香飘四海

修水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以“宁红茶”和“双井绿”两大名茶享誉四方。茶俗独特,待客之道热情而周到,其中什锦相料茶更是茶文化的瑰宝。以其丰富的佐料和独特的泡制工艺,展现了修水人民对茶的热爱与匠心。这份茶文化,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根据茶品种的不同又可分为宁红茶,双井绿、青钱柳、菊花茶、什锦相料茶等。

宁红茶

宁红茶,发源于修水县漫江乡,是中国最早的工夫红茶之一,属全发酵类中小叶种红茶。其具有条索紧结秀丽、金毫显露、锋苗挺拔、色泽乌润、香高持久、叶底红匀、滋味浓醇鲜爽的特点。

宁红茶起源于清乾隆晚期,名著于道光年间。清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成为中国著名红茶畅销欧美,有“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之美誉。

宁红茶以其特有的茶香和红润的汤色而闻名于世。当热水注入茶杯,那卷曲的茶叶如同一朵朵绽放的花朵,缓缓舒展,释放出浓郁的茶香。当一杯宁红茶摆在面前时,那红润的汤色犹如宝石般璀璨夺目。轻轻端起茶杯,一股浓郁的茶香扑鼻而来,让人陶醉其中。那香气,清新而醇厚,带着淡淡的果香和花香,仿佛是大自然的交响乐,在舌尖上奏响了一曲美妙的旋律。

双井绿

双井绿产于江西省修水县杭口乡“十里秀水”的双井村。该村江边有座石崖形成的钓鱼台,台下有两井,在一块石崖上,镌刻着黄庭坚手书“双井”两字。

茶园就坐落在钓鱼台畔。这里依山傍水,土质肥厚,温暖湿润,时有云雾,茶树芽叶肥壮,柔嫩多毫。五代毛文锡所著的 《茶谱》记载:“洪州双井白芽,制作极精”。

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非常喜爱家乡的双井茶,常常将双井茶分赠给好友 欧阳修、 苏东坡、 司马光等,并赋诗赞赏。欧阳修的《归田录》中还将它推崇为全国“草茶第一”。

后来,双井茶的品质不断得到提高。1985年在江西省名茶评比鉴定中,被评为全省八大名茶之一,并荣获名茶证书,1984年以精致的小包装参加 庐山茶叶展销会,博得中外客商、游人、消费者的高度赞赏。

青钱柳茶

青钱柳,又摇钱树、麻柳,胡桃科,青钱柳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我国南方多省均有发现,多以零星分布。青钱柳乃冰川四纪幸存下来的珍稀树种,仅存于中国。

实验显示,修水青钱柳叶中的活性成分之一青钱柳多糖,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增强糖尿病小鼠对葡萄糖的耐受力。而黄酮有扩张冠状血管、降血压、降胆固醇的功效。三萜具有抗炎、抗癌、抗病毒的作用。内脂有抗鼻咽癌,抗白血病、降血糖的功效。香豆精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通过检测发现,青钱柳叶含有6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锌、铬、硒、钼、铁、铜,而其中锌、硒、铬含量非常丰富。锌是人体内许多重要代谢途径中酶的组成成分,对维持生命的正常生理活动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铬是正常代谢和脂代谢必要的营养因素,人体内含量很少,但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等17种疾病都和低硒有关。

修水菊花茶

修水菊花茶产自修水县,有清热解毒、明目醒脑、抗氧化、防衰老的功效。代表品牌是修水金丝皇菊。

修水菊花茶可提神醒脑,清心明目,去郁下气,助阴润肺,温中补气,化痰止咳,澄血祛风,去湿防寒,清热解毒,具有补充盐分,消除疲乏,解渴充饥等功效。修水菊花茶所用茶料均出自本土,有的直接取自野生,如菊花、川芎、黄连芽等,备料方便,加工简单,经济实惠。

修水什锦相料茶

据史料记载修水产茶始于唐贞观年间,修水相料茶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修水人喜吃茶,尤其喜吃相料茶。修水相料茶区别于其它地方茶的主要特点是以佐料下茶,故称喝茶为吃茶。在修水,凡仅以茶叶或菊花入茶者称之为白水茶,加以佐料入茶才称为相料茶。

茶料包括茶叶、菊花、萝卜、花生、芝麻等,泡制方法是把茶料放入杯冲入开水即可,当茶料沉入杯底,需晃动碗标,将水和茶料一并吃下。

接待贵客,茶料须下得丰富,所泡之茶要做到“麻子盖面,菊花跑边,上不见水,下不见底,一吹三个浪,一刷三条巷”。向客人敬茶,侧身上前,同时道声“请吃茶”,上完茶后,侧身而退。客人吃茶也有一定规矩,接茶要用双手,茶碗一般端在手中,暂时不吃,不能随意放地上应放在桌子或茶几上,茶吃完,应自行将茶碗送回茶盘,告辞时应讲“多谢茶”。

进门茶当先,这是修水人每家每户待客的基本礼节。修水人喜饮茶,有客前来时,家庭聚会时,朋友闲坐聊天时,自家休息时都少不了一杯茶。

2021年,修水茶俗被列入第九批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修水文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博士县—玉山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yszc.com.cn/13754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