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振兴 远山的回响|绿水青山生“金果” 江西宜黄“北果南移”的破壁之路

远山的回响|绿水青山生“金果” 江西宜黄“北果南移”的破壁之路

编者按:央广网《远山的回响》系列报道推出第五季《山水人间二十年》,聚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载的时代回响。二十载山河巨变,千万个“余村”涌现。他们是“两山”滋养的新生代,用AI技术嫁接生态农业,以创客思维激活田园梦想,让陈旧老屋变身“共益社区”……青春与青山双向奔赴,山水间的幸福画卷,如今正在变成现实。

青山环抱,宜黄河畔,薄膜连栋温室大棚依山而建,宛如一片波光粼粼的银色海洋,静静镶嵌在赣东大地。

清晨,大地尚在苏醒,雾气还没完全散去,果园里已是一片忙碌。水汽氤氲的大棚里,一株株樱桃树枝繁叶茂,整齐排列。林志刚穿梭其间,手指轻点手机屏幕,滴灌系统随即启动,细密的水雾精准地滋养着每一寸土壤。

樱桃本是北方的水果,“南移之路”困难重重。林志刚在故乡的土地上,完成了一场几乎不可能的试验。

航拍樱乐源基地的新旧对比图,左图拍摄于2020年,右图拍摄于2025年(央广网发 肖江峰 制作)

这一切,始于一个回乡的承诺,成于一个庞大的“智囊”,最终归于一份深沉的乡情。

候鸟归巢的双向奔赴

江西,多山之省。山,塑造了它的地貌,也定义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勤劳质朴又坚韧的品质。

宜黄县物产丰饶,瓜果飘香。田野之上,万物盎然,迸发着勃勃的希望。

生态环境优良的宜黄,正面临着农业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摆在面前的时代课题。

2019年,对林志刚而言是一个人生的分水岭。林志刚和爱人廖娟萍已在上海和浙江打拼十余年,在现代农业产业领域,也有着一定的建树。但候鸟归巢,游子恋家,一直如此。

那一年,宜黄县“三请三回”的政策春风吹到了浙江,林志刚眼前一亮。给地、给政策、免租金……一套组合拳下来,他意识到家乡正呼唤一场农业科技革命,也看到了家乡的诚意满满。

林志刚讲述着他的回乡心路历程(央广网记者 周蓓 摄)

“在外漂泊几十年,心里总是惦念着家乡。看到土地抛荒、老人孩子留守,不是滋味。就想着,总有一天要回来做点什么。”林志刚不再犹豫,带着技术与梦想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土。

人,回来了;地,种什么呢?林志刚把目光投向了大樱桃。

这个念想,与他彼时正痴迷的一个农业项目不谋而合。在浙江工作时,他就敏锐注意到,高品质的樱桃在南方市场是“奢侈品”,价格高昂却供不应求,几乎全部依赖北方运输或进口。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萌芽:能否让北方的樱桃树,在南方的水土上扎根结果?

大樱桃娇贵,南方湿热的气候让樱桃树难以完成自然休眠,花而不实,病虫频发;且对需冷量、气候、土壤等都有较高需求。因此至今仍无法在南方大规模种植。

好在此前,他已在温州试种了3年的大樱桃,初步攻克了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难关。

家乡的召唤,恰逢其时。

“通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我们发现宜黄具有樱桃种植的土壤、气候等地理优势,而且产业园已经建好了大棚等设施,我们可以直接‘拎包入住’。”林志刚说。

2019年底,林志刚带头组建的樱乐源基地,正式落户宜黄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图为2020年,樱乐源基地进行绿化移植(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大家都说‘南橘北枳’,我偏要试试‘北果南移’。”站在当时还略显空荡的基地里,林志刚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改良土壤、调试温控、引进品种……接下来的时间里,林志刚一头扎进了基地里。

笔记本里的“来时路”

与林志刚一起扎进地里的还有妻子廖娟萍。

她放弃了原有工作,全身心投入基地里。每天,她都穿梭于枝叶间,记录每株苗木的生长情况,查看温湿度变化,分析病虫害规律。

廖娟萍从零开始学习农业种植技术,翻资料、跑农院、请教专家,种植心得和数据密密麻麻写满了整本笔记本,每一页都记录着温度、湿度、光照与植株生长的微妙关系。她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从施肥浇水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自己把关。

廖娟萍的笔记本里,记录着密密麻麻的樱桃养护技术参数(央广网实习记者 王薪媛 摄)

很快,廖娟萍很快成为团队中的骨干力量。又将这些细致入微地观察转化为优化管理的技术参数,成了基地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种植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要想做好农业,自己首先也要懂,要会,必须将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廖娟萍坚信,唯有扎根泥土,才能真正把握作物的脉搏。

她还把这些农业知识,手把手传授给基地的务工村民。“技术不能只留在一个人脑子里,要让它长在土地上。”在她的带动下,周边农户陆续了解科学种植技巧,从育苗到管护,一步步实现家门口就业。

正是这些日积月累的记录,让原本“水土不服”的北方樱桃,在宜黄这片红土地上渐渐扎下了根,萌发出新芽。

“我以前是穿裙子和高跟鞋的,农业这些东西都没有接触过,但自从和老林回到宜黄后,高跟鞋都放起来吃灰了,天天下地干活,人也晒得黢黑。”廖娟萍身穿迷彩服,脚上踩着双胶鞋,笑称自己是从写字楼到泥巴地的“都市丽人”,可眼里的光却比以前更亮。

从普通女性,到农技专家,廖娟萍翻着笔记本泛黄的纸页,指尖划过一行行字迹:“那会儿真难啊,可看着园子里的第一朵樱桃花盛开,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那花,终究没让人失望。

白蚁围城的生死较量

喜悦很快被现实的骨感击碎。

为方便照料果树,林志刚和廖娟萍干脆搬到了大棚里,日夜守着大棚。未曾想,夜晚的灯光竟在基地引来了一场灾难。

他们的樱桃基地选址在山脚下,山上本就存在大型白蚁巢穴。2021年夏季,一场暴雨引发山体滑坡,冲毁了山上的蚁巢。具有趋光性的白蚁,被基地的灯光吸引,在基地松软肥沃的土壤里安了家。

征兆出现在春天,起初,夫妇俩只是觉得有些樱桃树长势不佳,叶片发黄枯萎,但检查枝干又不见明显虫害。他们以为是水肥或土壤酸碱度问题,反复调试,却收效甚微。直到一位前来指导的专家在查看果树时,这才找到了病因。

原来问题出在地下,树根周围的土壤里,密密麻麻的白蚁在蠕动,主根和侧根已被啃食殆尽。

“像被人当头一棒,整个人都懵了。”林志刚回忆那一刻,仍心有余悸。他们立刻组织人手全面排查,发现基地里超过三分之一的樱桃树已遭到不同程度的蛀蚀。

县农业部门闻讯后,立刻组织植保专家团队火速支援。专家们给出了综合防治方案:首先紧急灌注高效低毒的专业药剂,拯救尚未被完全蛀空的树木;其次,在整个园区大规模埋设诱杀包,系统性灭杀地下蚁群;最关键的是,彻底改变园区的光环境,夜间除必要安全照明外,全部关灯,减少光源诱惑。

那段时间,廖娟萍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防治要点。她白天跟着专家学习救治方法,晚上带着工人巡视果园,生怕错过任何异常。

林志刚夫妇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园子里,跟着专家整夜巡视,抢救樱桃树。望着那些被蛀空的树,廖娟萍不知道偷偷抹了多少次眼泪。“真的想过放弃,太难了。”但看到丈夫熬得通红的双眼和依旧不肯服输的劲头,她选择了坚持。

一个农民的“专家库”

白蚁,只是其中的一道关卡。要让北方樱桃在南方“安居乐业”,是一场需要持续科技攻坚的系统工程。

破局的关键,从未远离土地,但需要全新的“解码”方式。

林志刚最大的底气,是他背后强大的“专家库”。在林志刚的朋友圈里,赫然列着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江西省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江西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

“单打独斗搞农业,尤其是技术壁垒高的农业,死路一条。”林志刚深知单打独斗难成大业,要借助外脑突破瓶颈。

他笑称自己“没读过多少书”,但正是这位“草根”企业家,却成了连接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的关键桥梁。他的专家人脉,并非来自象牙塔的天然关联,很大一部分是他主动出击、真诚求索“摇”来的。

“我没什么诀窍,就是脸皮厚,不懂就问,看到专家就往上凑。研究农业的人会理解农业人的辛苦。”林志刚总结他的“方法论”。无论是行业研讨会、技术培训会还是政府组织的考察活动,只要听说有专家在场,他总会第一个冲上去,自我介绍,添加微信,然后抓住一切机会请教问题。

“有一次在上海开会,茶歇时我看他满场子转。找到目标后,立刻上前自我介绍,掏出手机就要扫码。他的问题都很具体,全是实际种植中遇到的痛点,说明他是真干农业的,不是来忽悠的。这种真诚和钻劲,打动了我们。”一位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的研究员回忆道。

身着工服的廖娟萍,正在巡查基地内樱桃的情况(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与此同时,廖娟萍则完成了从管理者到技术专家的转型。她每天十几个小时泡在地里,皮肤晒得黝黑,被朋友笑称“老了十岁”。

她的技术笔记越来越厚,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技术要点:不同品种的樱桃生长特性、水肥配比、修剪方法、病虫害防治方案……红笔标注问题,蓝笔记录方法和效果,各种符号和图表清晰明了。这些笔记不仅成了果园的技术宝典,就连来的专家看了都赞叹不已。

果子红了,乡亲笑了

经过不懈努力,2023年,大樱桃在宜黄成功挂果。“我们种了20亩大樱桃,亩产1500斤左右,亩产值约15万元。”林志刚说道。

每年5月,这里还办起了樱桃采摘旅游节,将樱桃采摘与精品农业旅游有机结合,通过农夫市集、文创市集、特色农产品展销等活动,打造又一助农增收引擎。来自全省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体验樱桃采摘、龙虾垂钓、水上乐园等活动。

樱桃采摘旅游节现场,推介其他宜黄特色农产品(央广网发 肖江峰 摄)

2024年9月,这份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成果获得了国家级认可——由樱乐源申报的“江西宜黄樱桃科技小院”正式获批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这也是宜黄第一家国家级科技小院。自此,一个集科研、推广、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平台在宜黄落地生根。

所有技术的突破、个人的成长,最终都指向林志刚最初的梦想——回报乡梓。可樱桃娇贵,技术门槛高,农户单干根本扛不住风险。

林志刚又把目光投向了种梨,梨子种植相对简单,且市场接受度高,适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在其他专家的引荐下,他认识了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团队成员、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寅胜,在果园里开启了梨树的试种。

程寅胜(左一)专程从武汉赶到基地,现场技术指导(央广网记者 周蓓 摄)

程寅胜带来了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一项梨树栽培新模式一一“双臂顺行式”棚架栽培技术,该技术通过棚架架面,引导梨树双主枝顺行生长,结果枝水平分布架面,品质显著提升,同时便于机械化作业和田间管理,既适合观光采摘,也适合产业发展。林志刚立即投入试验,很快便实现梨果品质与产量双突破。

他毫无保留地将技术向周边农户推广,可送苗的时候,新的问题来了。村民们看着地里的梨树苗,心里直犯嘀咕:“这梨能行吗?好卖吗?”

林志刚把话撂在桌上:“苗,我免费送;技术,廖娟萍带着专家教;果子熟了,我按保底价收,绝不会让大家亏。”他还跟村里签了协议:农户种梨,合作社负责提供种苗、技术、肥料,最后按市场价收购。

马停桥村的郑春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领了20棵苗。廖娟萍手把手教她翻土、施肥、疏果。有次郑春英没掌握好疏果的量,枝条压得弯了腰,廖娟萍连夜带着工人去帮忙,手把手教她“每枝留两个果,多了果子长不大”。

樱乐源定期举行农技培训班,向周边农户免费推广技术(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为了让梨的品质更稳定,林志刚经常请教程寅胜老师。而程老师只要一看到林志刚的疑惑总会耐心解答,需要的时候也会当天坐高铁来到现场指导,他说:“讲解后我就亲自带着他们操作,不教会他们我们就不走。”

廖娟萍是最认真的学生,什么时候施肥、施多少,什么时候打药、打哪种,都被她详细地记录着。“这一段枝丫要稍微拉一下角度,通风和光照更好。”她用带着宜黄口音的普通话向工人讲解着,熟练地示范如何调整枝条方向。

对于未来,林志刚的蓝图更加宏大。他计划将成功的新品种梨、黄桃进一步推广,利用农户的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发展“庭院经济”,“哪怕一户种20棵果树,一年也能多赚好几千块。”林志刚说,他还在研究利用宜黄优质的水资源发展生态白水鱼养殖,打造又一个助农增收的产业引擎。

林志刚说:“果子甜了,乡亲笑了,这才是我最想看到的丰收。”

红土地上的甜蜜回响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对土地有感情。”望着连绵的果园,林志刚动情地说,“我回来不是为了自己挣钱,是想证明在家乡搞农业同样有奔头。希望更多年轻人回来,让农村重新热闹起来。”

五载春秋,林志刚和廖娟萍用汗水和智慧,为“北果南移”蹚出了一条破壁之路。这条路,以科技为犁,以乡情为种,破的是技术之壁、观念之壁、产业之壁。

宜黄境内青山环抱,绿水相依,山水间正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央广网发 肖江峰 摄)

这枚来自北方的大樱桃,历经风雨,终在南方的小城宜黄结出了果实。它映红的,不只是一个企业的账本,更是一方百姓的生活,游子对故乡最深情的回响。而他们的故事,就像那些红宝石般的樱桃,饱经风雨,终得甘甜。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更多的乡村振兴故事,正伴随着甜蜜的回响,破土而出,生生不息。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博士县—玉山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yszc.com.cn/13922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