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洒在这些银发老人身上,她们的笑容格外灿烂。这笑容里,有女儿的孝心,有姐妹的友情,更有在这个时代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
作者 | 陈福平 饶黎黎 宋靖辉
题图 | “庙口妈妈”在稻田里
拍摄丰收舞蹈视频。陈福平/摄
在峡江县的庙口村,一段由抖音续写的暖心故事,正悄然改变着乡村老龄化的叙事。一位名叫谢爱莲的“女儿”,与她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十一位“妈妈”,用7年时光和近1500个短视频,共同书写乡村生活的数字晚年。她们的答案不是沉默的晚年,而是一场高调的“银发绽放”。在手机屏幕方寸间,她们不仅找回了自我光彩,更展现了爱与陪伴如何在乡村绽放出精神文明之花。

一次尝试
7年前的一天,谢爱莲回村看望独居的母亲曾素珍。父亲去世后,母亲总是独自坐在老屋的门槛上发呆,往日的笑容渐渐被沉默取代。“看见妈妈那个样子,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谢爱莲回忆道,“那时候我就想,一定要为妈妈做点什么,让她的晚年生活多一些欢乐。”
一个偶然的机会,谢爱莲发现村里的老人对智能手机上的短视频很感兴趣。她灵机一动,试着邀请母亲和她的老姐妹们一起拍摄了一段简单的对口型视频。令人惊喜的是,这段略显生涩的表演给大家带来了久违的欢声笑语。
“刚开始拍摄时,妈妈们紧张得像个上课被点名的小学生,”谢爱莲笑着说,“77岁的张二英阿姨总是记不住词,一紧张就扯衣角。75岁的邹冬英阿姨,一拍摄走起路来就同手同脚。”但这些生涩的表现反而成了大家欢乐的源泉。
随着时间推移,变化悄然发生。谢爱莲每周回村组织拍摄,从最初简单的对口型表演,慢慢发展到编排舞蹈、创作情景剧。这些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的妈妈们,开始尝试以前从未想过的新事物。
一辈子素面朝天的曾素珍老人,第一次允许女儿为她化妆;习惯穿粗布衣裳的曾美秀阿姨,主动提出想试试旗袍;连最害羞的邹冬英奶奶,也第一次穿上裙子,在镜头前露出了羞涩的笑容。
变化远不止于此。谢爱莲的母亲曾素珍,如今脸上每天都挂着笑容,逢人就说“女儿好”,曾经的阴霾一扫而空。曾美秀特意染了头发,成了姐妹眼中的“时尚妈妈”;邹冬英不仅穿上了裙子,更成了团队里的“喜剧担当”,仿佛找回了青春的活力;张二英则在镜头下展现出惊人的天赋,跳舞、演戏俱佳,成了团队里不可或缺的“台柱子”。
更让人动容的是镜头之外的温情。谢爱莲发现,每次拍摄前,妈妈们都会互相帮忙整理衣领、梳理头发;拍摄间隙,她们会贴心地为彼此递上茶水;遇到有人记不住动作,其他人总会耐心地一遍遍示范。这些细微的关爱,织成了一张温暖的情感网络。
“其实最开始,我只是想陪妈妈找点乐子。但慢慢地,这件事变成了我们之间最特别的沟通方式。通过拍摄短视频,我看到了妈妈们可爱的一面,她们也在这个过程里找到了新的生活乐趣。”谢爱莲感慨道。

一份创意
随着拍摄经验的积累,“庙口妈妈”的创作也越发丰富多彩。她们的视频深深植根于乡土,又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成为展现新时代农村老人精神风貌的一扇窗口。
最近,一场别开生面的“丰收时装秀”在庙口村的农家小院里热闹上演。没有T台,村民们就用粉笔在地上画出走秀路线;没有的灯光,大家就打开手机灯光照亮了整个场地。
“妈妈们”亲手制作的“时装”却创意无限,令人惊叹:肥料袋经过巧手改造,变成别具特色的披风;红艳艳的辣椒串成最耀眼的项链;翠绿的长豆角编织成飘逸的裙摆。

“庙口妈妈”进行“丰收时装秀”表演。陈福平/摄
打头阵的是89岁的杨芝英,她戴着用红薯叶编织的“翡翠项链”,肩扛一条饱满的丝瓜,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过“T台”,赢得满场喝彩。邹冬英则化身“开心果”,戴着辣椒项链,捧着金黄的稻穗走到台前俏皮地一抖,把现场观众逗得开怀大笑。
这场特别的时装秀通过网络直播,吸引了近10万网友在线观看。远嫁广州的张美琴在直播平台上看到母亲走秀的画面,激动地流下眼泪:“能在千里之外看到我妈在‘T台’上笑得那么开心,我高兴得整晚都没睡着!”
除了创意走秀,“庙口妈妈”的镜头还记录着家乡的四季之美。春天,她们在油茶花海中翩翩起舞;秋天,她们在稻浪里放声欢歌。在见证了500年风雨的尚义坊下,她们身着素雅旗袍,走出新时代农村老人的从容与自信。
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还主动宣传家乡、传播正能量。她们拍摄的对口型表演、税法宣传、消防安全知识等短视频,用通俗易懂的“妈妈语言”,让生硬的政策法规带着浓浓的亲切感,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
7年来,她们的拍摄设备从最初的一部手机、一个支架,逐渐添置了补光灯、麦克风等基础设备;团队从最初的五六人发展到现在的十一人;发布的近1500个视频,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2492万。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颗被温暖的心灵,一份被触动的共鸣。

谢爱莲和“庙口妈妈”观看视频拍摄效果。陈福平/摄

一股新风
这份由屏幕生发的温暖,并未止于线上。“庙口妈妈”带来的改变,如同温暖的涟漪,从庙口村荡漾开来,悄然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
对在外打拼的游子而言,“庙口妈妈”的抖音账号成了他们思念的慰藉。村民张明杰久居外地,母亲刘菊英80多岁独自留守在家,他告诉谢爱莲:“我只要想妈妈,就看看你们的视频,看到她开心,我也开心。”在外地带孩子的村民也感慨:“每次想家的时候,就打开抖音看看妈妈们的视频。看到我妈和其他阿姨们在一起那么开心,穿着漂亮的衣服跳舞,我心里就特别踏实,也为她感到骄傲!”
快乐总是蕴含着疗愈的力量。有一次,她们应一位粉丝的邀请,去看望一位身患疾病、长期情绪低落的母亲。一群老姐妹围在病床前,唱起熟悉的乡间小调,表演起拿手的小节目,竟让久卧病榻的老人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种发自内心的关怀与陪伴,有时比药物更能温暖人心。
“庙口妈妈”的活力,归根结底源于脚下这片日益振兴的乡村沃土。庙口村党总支书记张伟介绍:“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我们村的路更宽了,灯更亮了,人居环境改善了,特色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2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超48万元。物质生活富裕了,老人们也开始追求更丰富、更精彩的精神生活。”
在庙口村,爱老敬老已经蔚然成风。村里不仅定期组织文化活动,还为老人们开辟了专门的活动场所。看到“庙口妈妈”活得这么精彩,其他村民也纷纷加入到关爱老人的行列中:年轻人主动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志愿者们定期上门陪伴独居老人,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如今,走进庙口村,时常会听到阵阵欢声笑语。谢爱莲和她的“妈妈”们常聚集在一起,讨论着下一个视频的创意。
阳光洒在这些银发老人身上,她们的笑容格外灿烂。这笑容里,有女儿的孝心,有姐妹的友情,更有在这个时代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
来源:当代江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