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不忘来时路 奋进新征程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 | “智造+绿电”赋新能 铜基集群“链上升级”焕新颜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 | “智造+绿电”赋新能 铜基集群“链上升级”焕新颜

央广网南昌7月11日消息(记者胡斐 实习记者王薪媛)千年花火淬炼“智”造新光,江心孤岛涌动“绿”电生机,铜都筋骨锻造“高”端集群……赣鄱大地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曾经的传统产业“腹地”正转为高质量发展“高地”。

近年来,江西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传统产业转型为突破口,以新兴产业培育为增长极,通过技术革新、生态转化、集群升级,构建起传统与新兴双轮驱动、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荣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传统产业转型:花炮故里的“智”造新生

上栗,被誉为“花炮故里”,拥有近 1400 年的花炮制作历史。作为上栗县的传统行业,花炮行业一度是上栗县的龙头行业。2025年,“上栗花炮”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江西省“十四五”期间首个工艺品类地理标志。而支撑这一传统产业焕发新生的,是实打实的转型实践。

绚烂焰火绽放江西上栗夜空(央广网发 欧阳锦淇 摄)

在产业转型的征程中,上栗县通过实施“花炮上山”战略,推动企业集中布局,改善生产环境。采用“四化两型”发展模式,打造了188家现代化企业,让“老手艺”有了“新筋骨”。

如今,上栗的花炮企业,智能化生产设备有序运转,与传统印象中的手工制作大相径庭。

走进金坪烟花的监控中心,一块智慧大屏实时跳动着600余个车间的动态,这套智慧安监的预警功能能实时监测生产车间的超员、非法入侵、温湿度及静电等情况,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盛誉烟花集团的全流程智能生产线,从空盒上料、药物装填到成品装箱一气呵成,取代了传统手工作业的繁琐与风险。

江丰花炮自动化生产车间,工作人员介绍新机械设备情况(央广网发 梁欣 摄)

创新不止于生产端。金坪烟花每年投入600万元研发资金,30人技术团队专攻高端礼花弹配方,年增新品300余种;盛誉烟花跻身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远销欧美。

上栗县花炮文化博览园里,璀璨的智能烟花在夜空中精准绽放。从中国行到海外行的市场拓展,从“花炮工匠”评选到主题焰火晚会的品牌塑造,530件有效注册商标、120余种新产品、2024年出口额逆势增长20.3%,上栗花炮正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国内迈向世界,实现了从手工作坊到智能工厂、从民俗节庆用品到国际文化交流载体的跨越。

绿色经济先锋:“棉船岛”的生态实践

棉船镇,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江心岛之一,因地形似船,又盛产棉花而得名。

长江江心岛棉船镇,江畔输电铁塔矗立,岸边农田与村落错落(央广网发 彭琴 摄)

棉船镇曾经饱受“孤岛单电源”困扰,每当极端天气导致岛外输电线路故障,全岛便陷入黑暗。2025年5月,国家电投集团江西核电100兆瓦棉船风电项目的建成改变了这一困境。

该项目包含18台风力发电机组及其附属设施、35kV集电线路、110kV升压站、送出线路10MW/10MWh配套储能、10MW/40MWh增配储能和配套制氢,年发电量达2.44亿千瓦时。不仅满足全镇3.2万居民用电需求,每年还可向岛外输送2亿千瓦时以上的绿色电力。

电力工人身系安全绳,在输电铁塔高空作业(央广网发 赵斌 摄)

“年发电量2.44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4万吨。”国家电投江西核电新能源部副经理冯成说。

不止于此,岛上的低碳场景处处可见:江西核电自主研发的无铁芯永磁风光互补智慧路灯照明亮度提升60%,光照时间每天延长2小时;1500平方米光伏车棚年发电32万千瓦时,为岛上电动车提供充电服务;充电桩、充电座椅星罗棋布……“零碳”不再是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

棉船镇风力发电与田园生态景观(央广网发 柯恒 摄)

“零碳岛”的投运不仅解决了能源问题,更为当地注入发展活力,生态红利正转化为发展动能。未来,零碳公园、5G基站、万亩绿能蔬菜产业园将陆续落地。夏日的棉船岛,18台风电机组正将江风转化为绿色电流。从“用电难”到“产绿电”,棉船镇用绿色实践证明了生态与经济的共生之道。

先进制造集群:铜基新材锻造“产业脊梁”

铜,是江西工业的金字招牌,如何让“中国铜都”迈向“高精尖”?江西将答案写在“鹰饶抚昌铜基新材料集群”的建设中。

鹰潭国际陆港航拍画面(央广网发 肖江峰 摄)

政策的“春风”催动产业升级。2023年,江西推出制造业“1269”行动计划,将铜产业列为主攻方向;2024年,省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增加7亿元,新增3亿元稳链强链补链奖补资金,其中1亿元专项支持先进铜功能材料生产;2025年初出台“铜十条”,从集群布局到要素保障精准发力,政策“组合拳”让产业创新有了“底气”,为打造“五个一流”注入了强劲动力。

鹰潭市某铜企生产车间(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在鹰潭国际陆港,铜板带、铜箔等高端产品陆续发往海外,其中铜箔加工精度已达纳米级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子信息领域。这背后是集群强大的综合实力:2023年总产值达5975亿元,占全国铜工业26%;铜基新材料产量占全国约30%,16种新材料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构建了“矿产—加工—材料—应用—回收”全产业链生态圈,上下游配套率达64.2%。集群汇聚了世界500强、千亿级、百亿级企业及3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3家上市企业,依托117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持续攀“高”向“新”。

作为全国铜行业唯一“国家队”集群,这是鹰潭、上饶、抚州、南昌四地协同发展的里程碑。未来,四地将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坚持固本兴新、创新引领,全力打造铜基新材料生产应用高地、创新策源地、新型工业化样板区,建设国际竞争力集群,为中国迈向材料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上栗花炮的“破茧重生”,棉船孤岛的“点绿成金”,铜业集群的攀“高”向“新”。赣鄱大地,动能澎湃,新质生产力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博士县—玉山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yszc.com.cn/133638.html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