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体育 【教育强县】一颗足球,改变一所山村小学

【教育强县】一颗足球,改变一所山村小学

在玉山县南山深处,有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南山中心小学。这里距离县城33公里,山路蜿蜒,全校365名学生中,单亲、双亲留守的比例超过了六成。多年前,这些孩子像被遗忘在角落里的蒲公英,课余时间常常趴在教室窗前望着远山发呆,或是在操场上漫无目的地奔跑。改变,始于一颗小小的足球,始于一群教育者的执着与热爱。

2022年秋天,新任校长钟华丽在一节平常的语文课上,她留意到一个叫小石头的男孩,正低着头,用铅笔在课本边缘反复画着歪歪扭扭的圆圈。课后她轻声问他:“这是什么呀?”孩子低声回答:“是爸爸妈妈的脸……我记不清了。”这句话,像一根针,扎进了钟华丽的心里。她意识到,这些孩子缺失的不仅是父母的陪伴,更是一种情感上的依托和精神的归属。

真正的转机,来自操场边几个被遗忘的、有些漏气的足球。某天体育课上,副校长刘承志指着那些在阳光下奔跑的孩子对钟华丽说:“你看,乡村孩子的活力,其实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这句话瞬间点燃了钟华丽的思路。她望着才铺好不久的人工草坪,坚定地说:“对,就从这个突破口做起——让孩子们真正跑起来、笑起来!”

学校迅速响应,成立“足球特色工作小组”,由校长钟华丽担任组长,统筹规划和资源保障;副校长刘承志作为副组长落实具体工作,分管学生活动与家校协同;体育教师程建芸负责日常足球教学、组织普及性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班班有队”的氛围;专业足球教练杨子龙则主抓校队训练、对外赛事与竞技提升;班主任们也积极动员起来,在班级内建设“足球文化角”,联动家长促进共育。一支目标清晰、分工明确、执行力强的教师团队悄然形成,他们不仅踢活了校园的足球,更踢出了育人新模式。

在推进过程中,学校成功申报市级课题《小学足球教学中渗透体育精神的研究》,用科研引领实践,系统构建足球育人体系。学校不仅开展“玩足球、画足球、讲足球”等主题活动,还借助校园宣传窗、班级文化墙、主题班会等载体,将足球文化与校园日常生活深度融合。体育社团组织趣味比赛彰显协作精神,舞蹈社团编排啦啦操传递热情,美术社团绘制手抄报表达认同……渐渐地,那些曾经躲在人群背后的孩子,开始在足球场上呼喊、在课堂中举手:“老师,这个问题我能答!”“我觉得应该是这样……”足球,成了他们表达自我、建立自信的“第一语言”。

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将足球纳入常规体育课程,分“初、中、高”三个阶段扎实推进:初级阶段以足球游戏和韵律操激发兴趣、建立规则意识;中级阶段通过小组对抗和班级联赛培养合作精神;高级阶段则将足球中蕴含的拼搏、团结、尊重等品质融入各学科教学,实现“以球育德、以球促学”。每天大课间,全校学生共同跳起自编的“足球韵律操”,挑球、踩球、传接球等基本动作融入节奏明快的音乐,孩子们在律动中感受足球的乐趣。

真正的蜕变发生在赛场。2024年夏天,玉山县小学男子足球比赛迎来收官之战。南山中心小学代表队一路挺进决赛。比赛中,一名主力队员脚趾骨折,却仍咬牙坚持完赛。当终场哨声响起,孩子们紧紧相拥,抱着那颗磨旧的足球在绿茵场上滚作一团。教练杨子龙走上前,摸了摸孩子的头问:“脚还能坚持吗?”孩子扬起汗水和泪水交织的脸,大声说:“脚趾受伤算什么!就算再疼,也要踢下去!”那一刻,站在场边的老师们纷纷红了眼眶——这支不被看好的乡村小学队伍,最终勇夺全县冠军。

荣誉接踵而来。2025年上半年,南山乡港口完全小学(南山中心小学下属村小)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消息传来,整个南山乡都为之振奋。曾经寂静的山村,因为足球而充满活力与希望。

更让人感动的是,足球不仅改变了孩子,也重新联结了家庭与学校。学校每年定期举办“足球文化周”“体育节”和“足球亲子嘉年华”三大品牌活动。尤其是“亲子嘉年华”,让常年在外务工的父母有机会重返校园,与孩子一同奔跑、传球、欢呼。绿茵场上,大人的脚印和孩子的脚印叠在一起;场边,连村里的老人也能说出“团队协作”“坚持到底”这样的词。足球,成了跨越代际、沟通情感的纽带。

正如钟华丽在校总结中写道:“当家长的脚印和孩子的脚印一起印在绿茵场上,当村里的老人们也能说出‘团队协作’,我们的‘一校一品’,就真正长在了乡土里。”从孤独迷茫到自信开朗,从漫无目的到心有方向,这群曾经沉默的“山里娃”正在足球带来的陪伴与激励中,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这一切背后,是一群教育追光者以足球为翼、以爱为风,托举孩子们翱翔于教育蓝天的动人故事。(记者 吴梦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博士县—玉山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yszc.com.cn/13674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