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逐“绿”而行赣鄱生“金”】红色乐安:标语铭刻初心 红韵赋能发展

【逐“绿”而行赣鄱生“金”】红色乐安:标语铭刻初心 红韵赋能发展

编前语:

赣鄱大地,抚河之滨,一场关于生态、文化与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在精彩上演。近日,记者跟随“绿水青山生金记·乘文化之舟邂逅历史之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的脚步,深入江西抚州的乐安、广昌、黎川三地,试图解码这片红色热土、才子之乡如何将厚重的历史文脉与优越的生态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央广网抚州9月24日消息(记者郇康新)初秋的江西乐安县湖坪乡东山村,节孝坊下光影斑驳,青石路上游人如织。红军标语博物馆内,人们驻足凝视,触摸历史的温度。这一幕,是乐安践行“两山”理念、推动文旅融合的生动缩影。

9月23日,记者随采风团走进乐安,解码这座红基因、绿底蕴、古气息交织的县城,如何让资源“活”起来、发展“热”起来。

乐安县红军标语博物馆正门(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

“红军是工农自己的武装!”“粉碎敌人的大举进攻!”……在乐安县红军标语博物馆,一条条褪色却铿锵的标语,将人们的思绪拉回烽火岁月。“红军标语铭初心,革命烽火铸忠魂”的标语点明主题,也成为了乐安红色精神的当代注脚。

为何乐安会留下如此多的红军标语?讲解员樊玉欣唱起一首《反对开小差的歌》,揭开了历史的一角:“开小差的士兵,无缘无故回家庭……快快归队当红军,父母子女皆优待,一切田地有人耕……”她介绍,在敌强我弱的反“围剿”时期,标语成为动员群众、壮大队伍的重要方式。

讲解员为游客唱《反对开小差的歌》(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

“乐安是中央苏区北大门,红色底蕴深厚。全县现存红军标语近4000条,湖坪乡就有1000多条,堪称‘红军标语第一县’。”湖坪乡乡长郝志勇说。

早在20世纪80年代,乐安县文物部门对境内红色标语进行普查。2011年,抚州市人大联合党史等相关部门专门普查拍摄红色标语,进行了全县红军标语的第一次普查调查工作,在湖坪、牛田、万崇、罗陂等13个乡镇共查明红军标语漫画1800多条(幅)。

红军标语博物馆墙上的标语(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

如今,登仙桥大捷旧址、大湖坪整编旧址等红色遗址串珠成链,成为红色教学示范点,让革命精神浸润人心。2019年以来,先后建成乐安县红军标语博物馆等5家红色展馆,每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

红色资源“活”起来,也为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博物馆外,60岁的坊塘村村民罗花招正售卖自制的豆腐花和凉粉。“以前只知道这里是革命老区,现在红色旅游旺了,节假日一天能卖150多元,三大桶都不够卖!”她笑着说。

游客纷至沓来,红色热度转化为发展动能。红色旅游不仅带动了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更擦亮了乐安的红色名片,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力量。乐安正以红色铸魂、绿色筑基、古色增韵,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记者手记

红色是根,绿色是本,古色是魂。在乐安的三天采风中,记者深切感受到,通过做好“保护与利用”文章,推动“生态与产业”融合,挖掘“历史与文化”价值,乐安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让优美的环境靓起来,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这片“红绿古”三色交织的土地,以其生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化传承亦是发展动能。乐安的生“金”记,为类似地区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博士县—玉山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yszc.com.cn/13759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