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灿烂的阳光透过杨柳村的竹叶,洒下斑驳光影。在九江市彭泽县马当镇的一间老屋里,62岁的陈良曹俯身工作台前,布满老茧的手指正灵动地穿梭于细若发丝的竹篾之间。在陈良曹的家中,已织成的竹编画匾作品挂满了墙壁。他是九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四个100”非遗传承导师,他用光阴将平凡的竹子幻化为令人惊叹的艺术品。竹编,不仅是他赖以生存的“绿色宝藏”,更是他生命中的“灵魂密友”。

千里求艺 十岁执篾
“10岁那年,我就跟着父亲学竹编了。”陈良曹回忆道。幼时家贫,小学二年级便辍学的他,为分担家计早早拿起篾刀。随着时间的流逝,陈良曹的编竹手艺越来越熟练,这份从童年开始的坚持,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技艺基础,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陈良曹了解到了竹编工艺这一手艺,普通的竹子竟能变成精美的画作,这个发现让他惊喜不已,最终决定前往千里之外拜师学艺。学习间隙,他的目光总追着师傅们的手转:看师傅如何选竹,指尖在慈竹上一摸便知韧性;瞧师傅剖竹丝,刀刃倾斜的角度、发力的轻重,他都默默记在心里;趁休息时,他偷偷捡起废弃的竹料,在角落模仿着练习起篾、编花。起初,竹丝总是断裂,手指被篾刀划出道道血痕,他就用布条简单裹住,继续琢磨编法的疏密与节奏。凭借这份韧劲,指尖的竹丝渐渐听话,每一次穿插、打结都越来越熟练。当第一件成型的小竹编作品握在手里时,他真切摸到了竹编技艺的温度,也更坚定了把这门手艺学好的决心。
创新突破 匠心独运
陈良曹深知掌握竹编技艺是根基,但要让作品真正动人,还需注入独有的创意巧思,让每一根竹丝都焕发灵气。在他的工作台上,自制的排针、“T”字形竹制钩刀,这些就是陈良曹独创“描图速编织法”的关键工具。陈良曹小心翼翼地展示着编织过程,细如发丝的竹丝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这种创新技法不仅提高了编织精度,更让复杂的图案成为可能。

起初,精美的竹编画虽引人赞叹,却鲜有人问津。陈良曹并未气馁,一边坚持编制村民需要的实用竹器维持生计,一边潜心打磨竹编艺术品。“竹编画的编制不仅具备很高的技术要求,还需创新的巧思。竹子需要弄成竹丝,然后再进行编制,最简单的一幅作品也需要4天左右。”他指着一幅耗费两年心血、用去30多斤竹材完成的《中国百帝图》介绍道。2018年,这幅运用竹编创作的《中国百帝图》在深圳文博会上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铜奖。

凭着这份执着,陈良曹的竹编绝活逐渐声名远播,有客人慕名而来购买竹编画,“曾有人出了50万元买我编制的《中国百帝图》,但是我没卖,这是一门艺术,不是简单的生意,我也有我的追求。”陈良曹说。
陈良曹还喜欢在自己的竹编工艺品上标注“江西九江竹编”字样,他解释说:“重庆青神有竹编之乡的美誉,浙江乐阳竹编也鼎鼎有名,我们九江竹编也要有特色,我要创‘陈良曹竹编’品牌,相信有人识英才。”这不仅是标签,更是他对本土技艺的认同与推广。自从事竹编技艺以来,陈良曹先后获得多项荣誉。
薪火相传 老骥伏枥
一根青竹,千丝传承。“每根竹篾都是会说话的。”陈良曹常说,“它们正在告诉我们传统如何走向未来。我想建起工作室,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一直教下去。”对他而言,竹编不只是一门谋生手艺,更是承载着千年文化的火种,唯有将它接住、传好,才能让这缕竹丝里的匠心不熄。
2020年,陈良曹正式成为九江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互联网时代,陈良曹顺应社会的发展,积极开设抖音账号,发布自己竹编作品和非遗技艺现场展示,通过网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感受非遗魅力。作品发布平台后,得到网友们的赞叹,有人慕名要来他家购买竹编画,也有人通过网络想要购买竹编画。他说只要有人喜欢,就有动力编下去。如今,他已创作了200幅作品,最令他欣慰的是,除了自己的儿女,也有徒弟开始跟他学习竹编。竹编需要极大的耐心,“丝丝入扣才能纤毫毕现”,一幅作品常耗时经年。“会就不难,难就不会。”这句常挂嘴边的话,道尽了他从“不会”到“会”的匠心之路。

2025年,陈良曹加入了全省“四个100”文化导师队伍。新身份赋予他更大平台:“群众点单、导师接单,我接了不少单子,年轻人也不少!现在干得很有劲,很有奔头。”陈良曹还积极参与各地举办的非遗活动,化身传统技艺的“引路人”,受邀请走进全县中、小学课堂,为孩子们作非遗竹编教学,互动体验等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教学现场,竹篾清香弥漫,孩子们围坐在非遗竹编技艺传承人陈良曹身旁,目光灼灼。陈大爷一边示范,一边向孩子们传授着竹编口诀,孩子们的小手略显笨拙却无比认真,屏息尝试着挑、压、穿、绕的传统技法。当一只只稚嫩却充满童趣的小竹粽、小竹篮在手中初现雏形时,兴奋的笑容点亮了一张张小脸。他一袭素衣,手持篾刀,将三尺青竹化作绕指柔,让大家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让传统技艺在互动体验中“活”起来。
暮色渐深,老屋工作台上,一只竹编蜻蜓已初具雏形。“竹编就像人生,要经得起打磨,才能成就精彩。”陈良曹轻声道。这位大半生与竹为伴的手艺人,用坚守与热爱证明:传统技艺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蕴藏着面向未来的无限生机与希望。“看到这么多年轻人愿意学、热爱学,我不担心后继无人了。”虽已年过花甲,陈良曹手中的刮刀却未曾停歇,依然致力于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竹编艺术品,将这项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来源:江西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