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不忘来时路 奋进新征程 赣鄱潮涌处 披“绿”又生“金”

赣鄱潮涌处 披“绿”又生“金”

央广网南昌10月15日消息(记者周蓓)金秋十月,东风浩荡,潮涌赣鄱。

这片红土地上,迎来了一年中万物最为丰茂,色彩最为绚烂的季节。

登高远眺,大江东去,奔腾向前,百里绿色生态长廊蜿蜒流淌,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江之歌”缓缓奏响。

目光所及,天蓝、地绿、水清,人与鸟共生共荣,一幅生态画卷在广袤的赣鄱大地铺展。

从千古江河到活力奔涌

九江,江西北大门,背靠大江,面拥大湖。作为江西唯一的沿长江港口城市,九江坐揽152公里长江岸线。两年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变化显著,无论是生态保护还是文化旅游,九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不远处,琵琶亭华灯初上,市民漫步在亲水步道上,孩子们在江边休闲广场上嬉戏玩闹。

“这里变化太大了,我和孩子都喜欢来江边散步,我也常拍照分享现在岸线的如画风光。”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九江市民潘立是一名摄影爱好者。

这些年,他用镜头记录了九江长江沿线的变迁:以前江边杂木丛生,临江不见江;如今,江岸边有跑道、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游客打卡的好去处。这幅生动的人水和谐画面,正是九江长达数年生态治理的最好见证。

俯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央广网发 潘立 摄)

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三期项目里,每周都能看到可喜的新变化。岸线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已在今年国庆节正式对市民开放;龙开河码头、外贸码头即将完成搬迁和移交;南浔1907铁路遗址公园项目计划今年10月底前开工……

从机器轰鸣的建设工地到充满生活气息的市民休闲空间,这条“长江最美岸线”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

溯江北上,九江口岸瑞昌港区公用码头,吊臂起落、货轮穿梭,见证着能级规模与服务效能的“双提升”。

港口兴,则通道畅;通道畅,则经济活。作为长江入赣门户,瑞昌港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如今货物吞吐量位居九江五大港区之首。

九江口岸瑞昌港区内机械轰鸣,吊臂起落(央广网记者周蓓 摄)

今年8月28日,九江口岸瑞昌港区迎来了首批俄罗斯木材进境,为长江中游地区木材加工产业开辟了高效低成本的供应链新路径。

“未来每年5万立方米的优质松木稳定供应,让20多家企业原材料成本下降15%以上,带动下游产业新增产值12亿元,将有力推动瑞昌从‘木材过境港’真正变身‘产业枢纽港’。”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

以此为缩影,放眼九江沿江岸线,开放通道持续扩容增效,航线网络越织越密。截至目前,九江港集装箱班轮航线达19条,开通了九江港至俄罗斯、日本的集装箱班轮直航。

江海奔腾,势不可挡。这条不断扩能、增效、延展的开放物流大动脉,正为江西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一个胸襟更加开放、视野更加开阔的九江,清晰可见。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月亮湾上,飘来一阵阵山歌小调。一根长篙,一只竹筏,一船游客,穿行在遮天的浓荫间,清澈的河水像一条长长的碧玉,又似画中游。

月亮湾上,渔民正在下网捕鱼(央广网记者周蓓 摄)

竹筏行至深处,便到了石门村。石门村里,赣风徽韵民居、生态茶园、植被和谐共生。村内广场上,两只蓝冠、黄喉的小鸟雕像相互依偎。

每年4月至7月,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蓝冠噪鹛都会如约而至,栖息在星江两岸的水口林中,筑巢繁衍。在此期间,也是石门村护鸟志愿队最忙的时候。

67岁的退休教师俞旺金,是石门村护鸟志愿队之一。

“蓝冠噪鹛对环境十分敏感,它们一般会选择在河流边茂密的树林隐蔽。在蓝冠噪鹛繁衍期,村里每个路口设立了‘护鸟岗’。每天清晨6点到傍晚6点,我们护鸟员都会沿河巡逻,观察蓝冠噪鹛的栖息情况。”67岁的退休教师俞旺金,也是石门村的义务讲解员。这一切都是在尽可能不打扰到蓝冠噪鹛的前提下进行的,石门村已将爱鸟、护鸟纳入村规民约。

生态,是石门村的名片。如何从绿水青山中转化出“金山银山”增加村民收入,再通过“金山银山”的反哺加强对绿水青山的保护?

答案想要金山银山,就要先把绿水青山保护得更好。

为保护好蓝冠噪鹛,呵护好生态环境,婺源县在石门村科学划定蓝冠噪鹛自然保护小区。在基础保护方面,当地投资1000多万元对月亮湾约3000米生态岸线和3公顷裸露湿地进行修复,建设小微湿地7个,新打造蓝冠噪鹛科普馆、湿地公园研学基地、樱花休闲步道等一批生态景观。

变美的村庄吸引了众多游客。村里大力发展观鸟经济,墙绘、装饰都以蓝冠噪鹛为主题,旅游、民宿、农家乐等新兴业态也是方兴未艾,村民将自家的房屋改造成民宿,吃上了“旅游饭”。

村民们在家门口开起农家乐和民宿(央广网记者郇康新 摄)

村子名气越来越大,不少村民选择回乡创业。仅2023年当年,石门村就有60多人选择回村创业,新开办民宿、农家乐40多家。2024年,村民许美玲的民宿开业,几个月的时间营业额就到达了六七万元。

“这两年,石门村年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单日最高游客量逾万人。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也从2013年的约4000元增长到2024年的3.1万元。”俞旺金告诉记者。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石门村晒秋广场上,村民张张笑脸聚拢,组成一道“笑脸墙”,满是幸福图景。如今的石门村,碧水环绕、绿树葱郁、村民幸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正接续上演。

绿水青山蝶变“幸福靠山”

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

生态环境好不好,野生动植物最知道。遥望赣鄱,盈盈山水间藏着几多惊喜、几多浪漫。

南矶湿地上,秋风起处,候鸟翔集;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成群江豚频频跃出水面,与游船嬉戏共舞;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资源冷杉种群静静伫立在林海;许久未见的鳤鱼、大黄花虾脊兰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再次出现在江西……

“鸟中大熊猫”黑鹳正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悠闲觅食(央广网发 王小龙 摄)

它们身后,有一张越织越密的保护网络。

出台《江西省候鸟保护条例》《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等专项法规,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高空有卫星遥感监测生态变化,中空有无人机巡航重点区域,地面布设红外相机、振动光纤等智能设备,水域安装声呐探测装置。江西将科技创新作为野生动物保护的核心驱动力,投入2.3亿元打造“天空地”立体监测网络。

公安、水利、环保、林业、司法等部门联动,推进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排查、专项治理、生态修复跨区域协作,筑牢江西生态保护的“铜墙铁壁”。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鄱阳湖畔的九江市永修县发展多元融合的“候鸟经济”,形成融“鸟导、餐饮、民宿、露营”为一体的旅游服务,带动千余户农民增收致富;抚州市崇仁县探索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每年可为农村集体经济增收100万元;景德镇市浮梁县依托良好生态发展茶产业和民宿产业,全县茶叶及相关产业实现营收8.98亿元。

云雾之中横卧着十万亩高山草甸的武功山,是徒步爱好者心中的“户外天堂”(央广网发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在这片红土地上,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生态优势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全省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破解绿色转型难题,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幸福靠山。

目前,江西已累计创建10个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28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示范与支撑。

从赣南丘陵到赣北平原,从鄱阳湖湿地到长江岸线……今日之江西,一曲历久弥新的绿色之歌,在“衔远山、吞长江”的万里奔涌中,唱出万物共生的生态新韵。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博士县—玉山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yszc.com.cn/13910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