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生动的传承,是让精神融入时代;最有效的赋能,是让文化点亮万家灯火。这场由音乐周激发的精神共振,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的绵绵动能。”
作者 | 徐瑞春 刘旭
题图 | 2025井冈山红色文化音乐周遂川场
国庆之夜,吉安保利大剧院内灯光渐暗,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如星河倾泻。千余名观众齐刷刷起身,如被暖风拂过的稻浪,挥舞的五星红旗汇成一片律动的赤海。历时8天、横跨6城、线上线下吸引超亿人次围观的2025井冈山红色文化音乐周,此刻被推向情感与思想的高潮。从去年的初露锋芒到今年的全域火爆,这场以“巍巍井冈山 燎原中国红”为主题的国家级艺术盛宴,与吉安完成“双向奔赴”,革命摇篮的红色故事在新时代奏响了新的华章。

10月4日,“巍巍井冈山 燎原中国红”2025井冈山红色文化音乐周在吉安演奏。

缘起:一场精神与艺术的共鸣
顶级艺术院团为何一次次选择这片红土地?答案不仅藏在艺术家们的感慨中,更镌刻在每一场深入人心的演出里。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一楼的剧场,爱乐男声合唱团“我和我的祖国”专场音乐会肃穆开场。当《我爱你井冈山》的深情歌词“我爱你井冈山,您是红色革命的摇篮”与合唱团饱含敬意的和声交融,台下许多观众轻声跟唱,眼中泪光闪烁。紧接着,《唱支山歌给党听》的熟悉旋律引发全场共鸣,歌声与掌声交织。
这场在红色原点上举办的音乐会,让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歌声同频共振。
今年暑假,两名小学生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小英雄”雕塑系上红领巾的一幕,在网络上温暖了无数人。它无声却有力地宣告:这里的红色血脉,从未断绝,仍在下一代身上炽热流淌。
这一平凡而神圣的瞬间,与舞台上的旋律相互映照,构成了吸引艺术家的源头活水——他们寻求的不仅是舞台,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一座能让艺术扎根、让创作迸发火花的“精神富矿”。

音乐周活动现场,观众激情合唱。
“能在红土圣地奏响红色旋律,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唢呐演奏员梁梦婷的感慨,道出了艺术家群体共同的心声。
演出前夕,这些“国字号”院团的音乐家们选择先当“学生”,再当“先生”。他们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锈迹斑斑的历史文物前凝神驻足;他们踏访革命旧址,在青松翠柏间聆听历史的回响。
这是一场灵魂的洗礼——从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中汲取养分,让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为接下来的每一个音符注入生命的重量与时代的灵魂。
于是,一个立意高远、格局宏大的“1+9+N”活动框架应运而生。1场气势恢宏的开幕式定下时代强音;9场由国家院团领衔的音乐会,以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红梅随想曲》的坚贞、中央歌剧院《信念永恒》的豪迈、爱乐男声合唱团《一路繁花一路歌》的浪漫,共同构筑起艺术的巅峰矩阵;而“N”项遍布城乡的红色研学、文创展销、民乐进社区活动,则如毛细血管般,将红色基因输送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艺术向下扎根,精神向上生长。线上总浏览量破亿、参与人次超5000万的活动数据背后,是红色文化成功从静态的“历史教科书”变为可感、可触、可共鸣的“时代交响诗”。

音乐家们在红色文化音乐周进行精彩演绎。

盛况:一次“流量”与“留量”的循环
一场音乐盛会,如何能点燃整座城市的消费热情,让“流量”真正变为“留量”?
音乐周凭借其多点布局、形式多样的演出,本身已成为一种强大的引流媒介。在遂川县文化艺术中心广场,中央歌剧院“时光里的歌”专场音乐会在晚风中营造了一片音乐的海洋。《万疆》的恢宏开场,《后来》《这世界那么多人》的经典传唱,引发全场观众挥舞手机灯光,汇成璀璨星海。
相隔不远,在吉安市融媒体中心演播大厅,另一场“时光里的歌”音乐会则带来了别样的感动。从外地回乡的魏宁,听到《十送红军》时热泪盈眶:“这种艺术的感染力是跨越时代的。”当《我的中国心》旋律响起,全场自发跟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歌声汇聚成动人的和声。
遂川的夜晚给出了更生动的答案:场内歌声嘹亮,场外消费的热情随之彻底引爆。“今天销售额翻了好几倍,”摊主杨滔一边麻利地打包小吃,一边乐呵呵地说,“政府发了消费券,大家听完歌就来消费,根本忙不过来!”这热闹非凡的场景,正是音乐周“文旅融合”战略成功落地的最美烟火气。

在红色文化音乐周遂川场活动现场,观众正摇旗互动。
吉安市以音乐周为“超级IP”,精准布局,打出了一套“内容引流+政策赋能+场景体验”的组合拳。
顶级艺术内容打造吸引力,通过门票兑换、线上直播等方式,降低观赏门槛,吸引八方来客。全市30余个重点景区推出70余条门票减免政策,通过“云游吉安”平台豪掷460余万元消费券,配套推出的文旅“大礼包”诚意满满。这波操作,被游客誉为“教科书式宠粉”,用艺术的“软实力”撬动了消费的“硬增长”。
效果立竿见影。国庆期间,井冈山景区接待游客32.25万人次,同比增长20.92%;安福武功山景区接待游客28.71万人次,同比增长25.1%。
更为深远的是,这股热潮催生了文旅新生态:“白天赏景,晚上赏乐”成为吉安旅游新时尚;后河景区“梦回庐陵”的沉浸式剧游、钓源古村的“宋潮”体验、吉州窑的龙窑柴烧,都因音乐周的“光环效应”而焕发新生。
音乐,如同一根神奇的丝线,将吉安散落的珍珠串成华美的项链,推动“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华丽转身。

吉安后河景区“梦回庐陵”沉浸式剧游。

回响:一股信仰与发展的汇聚
当音乐的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它究竟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什么?
回响,在更广阔的领域激荡。在安福武功山“遇见山野”露营基地,爱乐男声合唱团的“一路繁花一路歌”专场音乐会,营造了另一种浪漫。
夜幕下,山野为幕,星空为伴,《锦瑟》《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曲目在人声交织中更显动人,而《唱支山歌给党听》则引发了全场大合唱。
来自吉安市中心城区的李女士带着孩子专程赶来,她感慨道:“这场音乐会让我感受到了合唱艺术的无穷魅力,也让我对爱乐男声合唱团充满了敬意与喜爱。”这场山野间的音乐会,打破了传统剧院的边界,让红色旋律在自然中流淌,深入人心。
在万安县文化艺术中心,充满本地元素的《心安万安》旋律响起,现场氛围瞬间走向高潮。“没想到能在国家级音乐会上听到家乡的歌,”土生土长的万安市民罗晔难掩激动,“这种‘大舞台唱小家乡’的感觉,让红色信念一下子落到了生活里,特别亲切。”
这种由音乐周激发的精神共振,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的绵绵动能。
这场盛事,是吉安聚力实施“十大攻坚战”特别是文旅攻坚战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成功将厚重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可消费的文旅新质生产力。与此同时,“我的井冈行”红色研学活动持续火爆,一场场“行走的思政课”让青少年在革命圣地“研”有所思、“学”有所获,将井冈山精神内化为日常的担当与坚持。

国庆期间,井冈山黄洋界景区人头攒动。
红色,不仅是历史的荣光,更是今天发展中最澎湃的引擎、最鲜亮的底色。音乐周的大幕已落,但《映山红》的悠扬旋律仍萦绕于庐陵山水之间,《我和我的祖国》的激昂合唱仍回响在千万人心头。
从井冈山剧场的庄严肃穆,到遂川广场的万人空巷;从武功山露营基地的山野浪漫,到万安音乐厅的乡情涌动,这一曲曲红色旋律,已不仅是艺术的回响,更成为吉安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号角。
来源:当代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