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不忘来时路 奋进新征程 “三山”携手四十载,这台戏,唱得好!

“三山”携手四十载,这台戏,唱得好!

在赣浙交界处,江西省玉山县与浙江省江山市、常山县山水相依、人文相亲。一场始于1986年的“三山之夏”音乐节,让三地结下了跨越省界的“文艺之约”。四十年轮番搭台,从未间断。

如今,这场以文化为纽带的相约,已从最初的歌声传情,发展为涵盖经济共生、治理协同、民生共享的深度协作,成为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文化搭台,从“一台好戏”到“同心共圆”

1986年,第一届“三山之夏”在玉山唱响。谁也没料到,这场文艺汇演竟能延续四十载,并逐步拓展至书画、摄影、民俗等多领域,从县级互动延伸至乡村联动。每年此时,三地民众如走亲访友般齐聚一堂。

正如玉山县委书记郑国良所言:“四十年文化交融,积淀的不仅是岁月的记忆,更是三地人民心手相连、休戚与共的深情厚谊。”文化认同消融了行政壁垒,为更深层次的合作铺就了情感基石。

2023年,常山至玉山的省际公交开通,全程票价仅2元;2024年,球川镇的“幸福食堂”升级为浙赣共享的“跨省食堂”,玉山老人可享受浙江同等用餐补贴。从“共唱一台戏”到“同吃一锅饭”,“一家亲”的情感在实践中日益深厚。

经济唱戏,从“文旅相依”到“产业共融”

随着文化纽带越拧越紧,“三山”协作的舞台不断扩大,经济合作水到渠成。

11月17日,在玉山县将军庙商圈的“三山汇韵·省际潮集”农特文创非遗产品集市上,玉山展区特色鲜明,拥有四百余年历史的姜宅红糖、如银丝垂挂的仙岩索面、独具匠心的罗纹砚与米粒石摆件等集体亮相,充分展示了玉山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产业特色。常山胡柚、江山竹雕等浙西特产也同场展出,三地产品交相辉映,这个集市已成为三地产业协作的“活窗口”——常山胡柚经玉山销往江西,玉山红糖借浙商渠道打入长三角。

更大的合作手笔是2019年浙赣两省共同谋划的“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这片约20平方公里的省际产业新区,已成为区域合作的“桥头堡”。截至目前,玉山片区已吸引多个重量级项目落户,共富智能制造产业园签约企业总投资约150亿元,三地已实现“战略共融、发展共振、成果共享”。

治理协同,从“矛盾边界”到“和谐高地”

边界地区曾是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却在“三山”协作中转化为和谐的高地。早在1988年,“三山”人民调解委员会便探索出“联防、联调、联治、联通、联谊、联创”的六联机制。四十年来,累计调解跨界纠纷1100余起,实现了“六无”目标。

与此同时,公共服务加速融合。居住证“跨省互通互认”让流动人口享受同城待遇;百余项“跨省通办”事项实现异地代收;省际断头路相继打通……三地正从“牵起手”到“抱成团”,催生“1+1+1>3”的聚合效应。

面向未来,书写省际协作新典范

站在四十周年的新起点,三地领导在11月17日的赣浙边际“三山”经济文化交流协作座谈会上共商未来。

江山市委书记朱素芳表示常山、江山、玉山三县(市)山水相接、血脉相连、文化相通;常山县委书记王永明希望“让合作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三地群众”;郑国良提出在“产业互通、基础互联、文旅互融”等方面再深化,携手打造“边际协作的示范样板、共同富裕的区域典范”。

四十年春华秋实,“三山”协作以文化的柔性力量弥合了省际鸿沟,以经济的共同追求凝聚了发展合力,以治理的协同创新构建了命运共同体。这条以文化认同起始、以民生福祉落脚的合作之路,正如熬制多年的佳肴,愈久弥香,为全国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来源:江南都市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博士县—玉山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yszc.com.cn/14123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