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大家跟随小编的介绍走进“绿色生态宜居、古色人文浓厚、红色基因传承”的秀美怀玉,来一次净化心灵、激发情怀、放松身心的美好旅行。
第一站:宰相故里—锦溪村
特色推荐:锦溪塔—锦溪古戏台(品下汤酒观赣剧)一河两岸自然风光——怀玉砚展示馆(赏罗纹砚)
锦溪村,因村中玉琊溪穿境而过、风月夜锦绣瑰丽而得名锦溪,当地人又称花大门,是江南陈氏的发祥地。锦溪村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的古村落。“三度锦衣归故里,两扶红日上青天。”这是《怀玉陈氏宗谱》记载下的宋代宋孝宗御赐的楹联。
来到锦溪村首先值得一游的就是锦溪塔森林公园,锦溪塔,又名恩来塔、卓塔、雁来塔,位于锦溪墩头自然村鸡公山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245平方米,建筑面积74平方米,塔高7层,砖木结构,塔体造型形优美古朴,砌筑工艺精湛,塔面轮廓清晰,各层塔围筑有飞檐,颇有古印度密檐塔风格。1985年修纂《县志》称该塔始建于永乐(1403-1424)年间,光绪(1875-1908)年间重修。综合旧志及传说,该塔可能创于乾隆十六(1751)年。


锦溪塔森林公园游玩后,小编要带你到花大门古戏台看戏去,咱们可以一边吃着非遗美食下汤酒,一边观看非遗演出锦溪赣剧,享受一次视觉、听觉、味觉的盛宴。

花大门戏台,建于清代,至今保留完好。戏台用材考究,装饰精美,天花板绘有精美花鸟图案,梁、枋及正面撑拱均雕刻着戏曲人物、花草图案,雕工细致,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研究、保存价值。据当地人介绍,花大门戏台自清至今,演出活动非常频繁,民国期间最为鼎盛,为研究玉山民间演艺文化的实物资料。2010年12月2日,玉山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锦溪村素称“赣剧之乡”,是赣剧“唱腔”的发源地。锦溪的戏班源于唐,兴于宋,延续至今,演出活动非常频繁,民国时期最为鼎盛,曾先后称之为老六戏班、明树戏班、酉红戏班、酉申戏班,后来也称之为“玉山班演艺”,一直流传至今,称得上中国剧种的活化石,2008年成功申请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花大门戏台内墙壁上还留有当时戏班的演出记录,有光绪期间的,有民国时期的,足以说明该戏台历史悠久,其对研究“赣剧的起源”具有一定的佐证价值。

到了锦溪,如果没有尝一尝非遗美食下汤酒那就枉费此行了。下汤酒与锦溪赣剧一样,源于唐,兴于宋,繁荣于明清并延续至今,2023年成功申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渊源与锦溪赣剧的起源有着直接的关联。在当地人心中下汤酒有着特殊的地位,逢结婚、生日、乔迁等红白喜事都必做下汤酒。配合上当地赣剧“串堂班”,边喝酒、边吃菜、边看戏,美哉妙哉。

人间烟火,风味长存,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锦溪的戏醉人情,锦溪的汤暖人心。
在品足下汤酒之后,锦溪村一河两岸沿河路,是您理想的驻足之地和绝佳的休闲散步之所,在此既可眺望怀玉山秀丽景色,也可远眺三清山之奇特风光。漫步阡陌乡野之间,听溪水潺潺,享清风拂袖,感受宁静从容的乡村生活状态。

品完了下汤酒观看了戏曲之后,小编要带你去观赏锦溪的另一件非遗宝贝,那就是怀玉砚(罗纹砚)。怀玉砚产于玉山县境内的怀玉山下,因其部分石之纹理尤似丝罗,故名“罗纹砚”。怀玉砚的制作始于唐武周证圣元年(695)前便有开采,宋代逐渐兴盛,至今已有1300多年生产历史。朱熹在《怀玉砚铭》里说:“……怀玉山相连,山产砚石……曰怀玉砚,盖歉砚之佳者。”2013年怀玉砚成功申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玉山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