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的新干,青铜文明已不再是沉睡的历史。”
作者 | 李福孙 徐紫燕
题图 | 群众进行青铜文化表演
“有只青铜小鸟咕咕咕,遇见青铜老虎呼呼呼,停在老虎背上也挺威武,好朋友去江边散散步,小鸟坐得安稳很舒服,老虎两条尾巴有态度,一起吃一起睡一起打呼噜……”在新干县大洋洲镇中心小学的延时音乐课上,一曲《小鸟虎的青铜王国》的欢快歌声回荡在整个课堂,学生们正以这首童谣传唱家乡的青铜文明。这首充满童趣的歌曲,寄托了新干人的青铜文化记忆,更映照着新干县让文物“活起来”的文化创新实践。

新干县青铜文化艺术节。

惊世:改写江南文明史的商代大墓
初夏时节,站在新干县大洋洲程家村涝背,一座造型形似青铜器的博物馆巍然屹立。

大洋洲青铜博物馆全貌。
馆外不远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绿意盎然的景象似乎昭示着这里曾经的繁华。
“不得了,九缸十八瓮的财宝出世啦!”1989年9月20日下午,新干县大洋洲乡的村民们和往常一样,为维修赣江大堤,正在程家村附近的涝背沙丘上掘沙取土。谁曾想到,在一片隆起的沙丘之下,当地农民一锹下去,敲开了一座沉睡数千年的商代大墓之门,揭开了一个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
经过考古人员清理,大墓遗址共出土青铜器475件,玉器754件,陶器139件,尤以青铜器数量之多、造型之奇、纹饰之美、铸工之精,被誉为“江南商墓之冠”。

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国宝级青铜器。
其中,立鹿四足青铜甗、乳丁纹虎耳方鼎、伏鸟双尾虎、神人兽面形玉饰、侧身羽人玉佩饰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除青铜器外,还出土了种类繁多的玉器、陶器、兵器、农耕生活等文物,一幅赣江流域且耕且战的商代文明画卷徐徐展开。
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的发掘改写了江南文明史,是“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还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新干也由此被专家称为“长江中游的青铜王国”。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评价道:“新干商墓的重要性在于以往大家为传统观念所束缚,把古代的南方设想为蛮荒落后,它不但改写了我们对这一地区古文明的理解,也把南方以至整个商代文明的图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

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博物馆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

探秘:解读“虎方国”文明密码
在大墓出土的青铜器中,有10件鼎耳上有20只虎,9件青铜鼎上27只扁足采用虎形,其中伏鸟双尾青铜虎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大的青铜虎,通长达53.5厘米,高25.5厘米,体宽13厘米,重6.2公斤,这些“虎”不仅改写了人们对商周时期青铜艺术的认知,更揭开了神秘古国“虎方”的文明密码。
卜辞中记载:“令望乘暨举途虎方……”“虎方”是商代存于南方的一个方国,是殷商之外的地方政权。2019年8月,在新干举办的青铜文化产业高峰论坛上,考古专家李伯谦、彭适凡、唐际根等都肯定了“虎方说”。在对距大墓3.5公里的大洋洲镇牛头城址考古发掘中,专家们根据出土陶器类型与大墓出土陶器对比的一致性特征,认为新干大墓的主人可能是牛头城的首脑或者首脑的亲属。
虎方国的文明密码,深藏于青铜虎的每一处细节。狰狞虎首獠牙毕露,双尾设计突破生物局限,暗含通天彻地的神性;背脊立鸟昂首向天,以灵巧姿态平衡猛兽的肃杀。这种“虎鸟共生”的意象,为殷墟青铜器中前所未有,成为虎方文明最醒目的身份标识。
考古学家解读:双尾象征沟通天地的灵力,飞鸟寄托灵魂超脱的渴望,猛虎则代表部族的勇武守护——三者交融形成独特的“虎灵崇拜”体系。这种信仰渗透于鼎耳伏虎、扁足塑虎等器物群,构成虎方先民的精神宇宙。
距大墓3.5公里的牛头城址,出土城墙基槽中的虎形符号与祭祀坑中的虎骨,揭开了虎方国的统治密码。学者推断,统治者通过垄断青铜虎器铸造,将虎图腾升华为王权象征:虎既是通天神兽,也是君权化身。甲骨文中“虎方”的断续记载,与此地考古形成时空呼应——这个南方方国既吸收商代礼制铸造青铜重器,又以虎崇拜维系文化独立,在长江中游构建起“神权政治”体系。
虎方文明的发现,打破了“商代南方蛮荒”的认知定式。遗址中,虎形符号从青铜器向玉礼器、建筑构件扩散,印证图腾信仰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渗透。
当伏鸟双尾青铜虎穿越三千年与我们对话,它不仅是艺术杰作,更是一把钥匙,开启了对华夏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层认知——在殷商王朝的南方疆域,确曾存在着一个以虎为魂的璀璨国度,用青铜铸造了自己的文明史诗。

青铜文创小夜灯。

新生:让沉睡的文物真正“活”起来2024年12月20日,“虎踞江南——新干大墓与青铜王国”特展在江西省博物馆启幕,5件国宝级文物首次联袂亮相,400余件套珍贵文物全景式呈现江南青铜文明之光辉。这场文化盛宴背后,是新干县以“博物馆+”创新模式推动青铜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实践。作为“江南青铜王国”文化坐标,新干县近年投资建成的商代青铜博物馆及遗址展示馆,通过2000平方米展陈空间的沉浸式改造,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三维全息投影复原“虎方都邑”盛景,数字互动装置解码“兽面纹”铸造密码,AI换装体验商代贵族礼仪……科技赋能展陈升级,年接待游客量突破百万大关。文旅融合创新让青铜文化走出展柜。传统采茶戏与青铜文明碰撞出《淦地·青铜魂》,情景音乐剧《青铜魂》在吉安保利大剧院上演,非遗传承人开发的青铜纹样月饼成为中秋爆款,“呆萌虎”文创箱包登上箱包博览会,青铜文化艺术节推出考古盲盒挖掘、3D青铜打印等体验项目。针对青少年推出小小讲解员培训营,已培育出3000余名文化传播使者。

青铜文创水杯。
“我们正构建‘活态传承+创意转化’的双轮驱动模式。”新干县文旅局负责人介绍,依托出土的1368件商代文物资源,系统推进“文物数字化”“IP产业化”工程。青铜兽面纹数据库已收录3000余组纹样素材,向设计机构开放共享;“江南青铜王国”区域品牌授权开发出7大类200余款文创产品,年产值超5000万元。
从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到街巷间的文化符号,从舞台艺术创新到日常用品再造,新干县用文旅融合的密码,让沉睡的文物真正“活”了起来。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不仅让地域文化得以“破圈”传播,更在创新表达中为文化遗产保护开辟出新路径。
“一起成长的朋友快乐相处,大地山川河流一起守护……”今日的新干,青铜文明不再是尘封的历史。当孩子们的歌声回荡在博物馆与课堂,当游客携“青铜虎”箱包行走四方,新干这座小城正以古今交融的方式,让三千年前的文明之光,照亮文化自信自强的新征程。
来源:当代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