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西 从南昌 向世界——南昌从交通优势到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南昌 向世界——南昌从交通优势到经济高质量发展

6月28日,南昌地铁1号线北延、东延及2号线东延3条延长线开通初期运营,昌北国际机场、南昌西站、南昌火车站及南昌东站完成轨道交通串联。至此,南昌地铁通车总里程达到160.2公里。这也宣告,南昌地铁正式进入“空轨换乘”时代。在南昌,带你“上天入地”!

俯瞰南昌,一幅立体交通的壮丽画卷已绘就。

在地上,一条条高铁、高速大动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伸向远方;抬头仰望,一架架飞机腾空而起,交织成一幅繁忙的航线图,将南昌与世界紧密相连。在南昌姚湾综合码头,船来船往,龙门吊高效运转,货轮有序装卸作业,为南昌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转入地下,4条地铁线如同巨大的网络将赣江两端连接,将城区与郊区贯穿,为市民提供了快捷、舒适的出行方式。如今的“英雄城”里,赣江穿城而过,一座座雄伟的跨江大桥、一条条蜿蜒的快速路打通了城市发展的大动脉。

从南昌,向世界!近年来,南昌大力拓展对外通道,畅通内部循环,织就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世界距离越来越近,为南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南昌进入“空轨换乘”时代

160.2公里,背后镌刻着令人惊叹的“南昌加速度”:运营里程从全国第25位跃升至第21位,单日客流峰值从43万飙升至268万,最小行车间隔如精密的瑞士钟表般压缩至3分56秒。更值得一提的是,南昌地铁客运强度持续稳居全国前十。

6月28日,南昌地铁1号线北延、东延及2号线东延3条延长线开通初期运营,让南昌轨道交通在这个盛夏迎来了历史性跨越。这一程,南昌走了十年。

时间回溯2015年隆冬,当首列地铁列车披着晨霜驶出瑶湖西站,那声划破黎明的汽笛,不仅唤醒了沉睡的轨道梦,更奏响了城市能级跃升的序曲。如今俯瞰南昌版图,四线交织的轨道网络恰似一位技艺精湛的绣娘,以钢轨为针、以站台为梭,在438平方公里的城市锦缎上,绣出“地下穿行、空中翱翔”的双重韵律。

“空轨换乘”带来哪些改变?

昌北机场站总建筑面积30957平方米,共设3个出入口、2个安全出口。步入宽敞明亮的昌北机场站厅层,14米宽的岛式站台干净整洁,各类指示标识明显。跟着指示标识从地铁站台出站抵达航站楼。下地铁后,通过东西两侧电梯或垂直电梯上至站厅,根据墙面上方“南昌昌北国际机场”的小飞机标识前往1号出口。沿1号出口扶梯到达地面,根据标识左转即可进入风雨连廊,耗时约4分钟。这无疑为赶机的乘客带来便利。

连接地铁站与航站楼的风雨连廊,则是南昌为旅客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暖心工程。风雨连廊增设了清晰、醒目的指示标识,同时增开T2航站楼5号门缩短旅客的入楼距离,乘坐国际航班的旅客也只需沿着高架桥下步行约600米,就能顺利抵达T1航站楼;抵达机场需要乘坐地铁,只需认准7号门,出门后左转直行通过风雨连廊即可。

“一城四站”,畅通立体交通网络

6月3日23时许,55031次检测列车从南昌东站驶出,昌九高铁先行开通段——南昌东至何家线路所段正式进入联调联试阶段,预计2025年内具备开通运营条件。届时,经杭昌高铁、昌赣高铁运行的列车可直接通过南昌东站实现快速通行,无需再绕行南昌南站,与南昌站驶入沪昆铁路、昌福铁路、沪昆高铁的列车分流,有效缓解南昌铁路枢纽“咽喉”的运输压力。

据悉,昌九高铁已完成投资计划的77%,关键工程如隆兴大桥西支主桥精确合龙、庐山枢纽桥梁群完工,整条线路预计2027年3月建成并具备开通运营条件。届时将串联京九、沪昆等6条铁路干线。目前全市已形成“四站联动”的铁路格局,高铁直达城市增至28个省会,基本实现“4小时通全国”的目标。

昌九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实现与京九铁路、沪昆铁路、昌九城际、昌福铁路、沪昆高铁、京港高铁等铁路干线的便捷衔接,进一步完善我国高速铁路网布局,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与周边城市群的互联互通。同时,极大拓展南昌的城市空间,对于全省打造“昌九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对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时间向前,2023年12月27日,崭新的南昌东站与设计时速350公里的杭昌高铁黄昌段同步开通运营,安徽、江西两省之间再添一条高铁大通道。这条高铁结束了江西省境内浮梁、乐平、余干、鄱阳、景德镇四县一市不通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铁的历史,江西省11个设区市全部迈入“高铁时代”。

高铁站扩容,也为南昌的文旅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作为南昌新启用的高铁枢纽站,南昌东站连接了杭州、景德镇、黄山等多个旅游城市,形成跨越皖赣两省的世界级黄金旅游线。

这是《南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重要一章。《规划》明确要积极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支撑南昌高质量发展。在对外交通方面,《规划》明确重点推动昌北机场三期扩建,提升南昌港水运通江达海的功能,优化南昌东站等综合客货运枢纽布局,积极谋划推动武咸昌、昌福(厦)等高铁建设,提升南昌在国家铁路网络中的枢纽地位。到2035年实现“124高铁交通圈”,即:1小时通达南昌都市圈,2小时通达长江中游城市群及省内其他设区市,4小时通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

在南昌南部的南昌县境内,另一座全新的南昌南站也于2023年拔地而起,几乎与南昌东站同步投入使用。它是昌赣客运专线建设的第一个站点,也是南昌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的重要铁路节点。

一江“赣”水向东流

当前复兴大桥、洪州大桥已投用,昌南大桥、隆兴大桥(南段)等进展喜人,鄱阳湖旅游公路桥梁等后续项目将持续完善路网,在保障“一江两岸”交通顺畅的同时,为南昌“东进、南延、西拓、北融、中兴”城市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十桥同架”,终结南昌“过江难”局面。

其实早在1989年,“千里赣江第一桥”南昌大桥开工,此后两岸融合新通道不断涌现,城市框架不断被拉大。目前在赣江上,南昌市已建成12条主要跨江通道,其中包括福银高速过江通道、英雄大桥、八一大桥、红谷隧道、南昌大桥、朝阳大桥、生米大桥、富山赣江特大桥、沪昆高速跨江大桥9条主要市政跨江通道,赣江大桥、东新赣江特大桥、沙田赣江特大桥3条铁路跨江通道。

向下而行。红谷隧道穿江而过,连通赣江两岸居民。此外,沿江大道南延工程、南外环迎宾互通以西段、昌九快速路改造一期、沿江北大道快速路均已通车,畅通了“一江两岸”。

南昌以“江”作文章。

备受瞩目的赣江“两滩七湾”天然泳场对外开放。万紫滩、千红滩、观洲湾、龙沙湾、凤凰湾、摩天湾、九龙湾、青洲湾、七星湾……25公里黄金岸线、九大特色泳场带来全新升级的“赣海”,在盛夏送上来自英雄城的“城市限定浪漫”。

2024年8月,赣江南昌枢纽(主支)船闸正式通航,赣江水位常年保持在黄海高程15.5米,水流平缓、水体自净功能增强,为打造天然泳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依托赣江优质水生态环境,南昌又在城区25公里岸线上科学布局了9处天然泳场,均衡分布在红谷滩区、西湖区、南昌县和东湖区,将阳光沙滩、疏林草地与城市景观有机联动,着力构建“人、城、水”和谐共生的滨江新生态。

立体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奏

择高而立、向上而行。近年来,南昌市谋定强省会战略,深入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持续织密干线路网,有序推动城市“东进、南延、西拓、北融、中兴”,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以及区域科创中心、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与高品质服务业集聚发展中心。

6月9日,南昌船闸迎来里程碑时刻——通过能力正式突破5000万吨大关,标志着作为赣江“咽喉”的南昌船闸,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畅通水路运输大动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而开工于2021年1月的南昌港东新港区姚湾综合码头也迎来关键性节点,堤内陆域配套工程通过交工验收,标志着该项目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为后续全面投运奠定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姚湾综合码头已建成16个泊位,包括5个件杂货泊位、5个散货泊位和6个多用途泊位。其中,件杂货和散货泊位已取得港口经营许可证并投入运营,多用途泊位竣工验收手续正有序推进,预计今年8月完成。作为国内岸线最长的内河港口码头和区域物流交通枢纽,姚湾综合码头成为推动当地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集聚发展,助力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带动区域经济跃升发展的“黄金水道”。这也是南昌市大力发展内河水运事业的生动写照。

昌九高铁通车后将串联井冈山、庐山等世界级景区,预计年增游客300万人次。地铁延长线开通半年内,沿线商业体出租率达95%。2024年南昌接待游客1.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500亿元。

另外,“两环高速”格局使南昌与周边县市形成1小时通勤圈。南昌国际陆港作为全国首批5A级陆港,中欧班列年开行量突破500列,带动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长12%。

2026年将开启“十五五”发展新阶段。南昌将投资734.45亿元建设六大交通项目,涵盖高铁、快速路、跨江通道等,打造“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南唐联络线让高铁换乘缩短至15分钟,潮南高速连接赣闽,英雄大道构建“半小时生活圈”,汇贤大桥促进两岸协同发展。这些工程将提升40%通行效率,新增5万就业岗位,让南昌从区域节点跃升为全国性枢纽。

当高铁飞速奔驰、桥梁横跨赣江、地铁贯穿全城,南昌将以交通为契机,在赣鄱大地上描绘出一幅“人畅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发展画卷,将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胜势,奏响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和美乐章。

来源:凤凰网江西频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博士县—玉山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yszc.com.cn/13369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